如果扶貧的政策,只是為了扶助某些富商財團,而不是輔助那些真正處於貧窮線的國人,那麼,大馬一家的口號,仍然是假的。
ADVERTISEMENT
扶貧是不是越扶越貧?
每次各種大型的國家發展計劃或藍圖出爐之際,總會提起土著經濟議程。在這個時候,什麼大馬一家、全民首相的口號都暫時不提了。
51%的物流公司股權的政策已經比30%股權倒退不知道幾個世紀。這已經是豪奪而不是正常的企業發展。
共同富裕並不是從那些靠努力殺出逆境的企業手上收編利益轉交給特定“弱勢”群體,而是營造一個相對公平而剝削少的經商環境讓有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創造並持有自身的成就。
阿里和峇峇的經商模式本就引人詬病,這下來了個51%股權,雖然延遲至明年底待定執行,但是對於那些謀劃深遠的公司,恐怕已經對這項不確定因素避之唯恐不及,有多少公司和資本會在疫情之後出走仍是未知數,但是目前種種不利於經商的政策肯定會重創國本。
當優秀的企業都轉向外國註冊而不在本地留駐,損失最大的還是國庫稅收。在能源逐漸傾向綠化和可再生的減碳時代,僅依靠著棕油和石油來支撐國家稅收是很危險並不可持續的。
我國迫切需要更多新創行業,跳脫舊時代政府的種族聯營、劃分利潤的模式。
於是這麼一看,內閣的思維還是太老了。他們急於表現自己仍是照顧土著,消除族群經濟差距的好政府,卻忘了隨著時代的改變,逐漸脫離農耕社會,甚至必須把目光放在比工業革命4.0更遠的時候,擬定政策時糾結於族群經濟是不太理智的策劃方式。
目前,我們有城市貧窮人口,也有隱形貧窮階層,很多年輕人看似有體面的收入,卻在繳付租金或各種貸款後所剩無幾,被迫過著“月光”的生活。也許可以歸咎為自身的不努力,可是又有多少人在生活的滿地雞毛之後,下了班還有精力和毅力去開創副業?
雞湯雖好,卻難實踐,所以大家都只看一看馬雲爸爸激勵人心的語錄之後又埋首於加班和幫銀行打工的生活之中。
我國的政策扶貧,幾乎從獨立就扶到了現在。到底是不是越扶越貧倒是未必,君不見各族群各膚色網紅豪擲百萬買跑車豪宅?那些讀幼兒園小學都要高官家長送出國的孩子們,有幾個非土著?
當人口基數多了,若以族群數據來分析財富狀況是不太恰當的。
假設,甲族群有100人,裡面有80人收入為富裕階層,而乙族群有200人,裡面有120名富人。難道,我們要說甲有80%富人,而乙的富人比率僅佔60%?而忽略了兩個族群實際上在人數是有差距的。
如果扶貧的政策,只是為了扶助某些富商財團,而不是輔助那些真正處於貧窮線的國人,那麼,大馬一家的口號,仍然是假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