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8:00am 29/09/2021

复课

新教育

线上学习

教学法

复课

新教育

线上学习

教学法

復課後的當務之急

记者:梁慧颖

我國即將迎來實體復課,雖然暫時只涉及部分學校和班級,但全國復課是遲早的事,學生總有一天會重返校園。

這不是我國第一次復課,究竟過去幾次停課和復課的經驗給予了我們什麼啟示?而這一次復課,又有什麼事情是我們應該注意呢?

ADVERTISEMENT

2020年當我國學校第一次全面停課時,很多人都以為那種日子只會很短暫,學生很快就能回到學校。可是一年又一年,經過多次停課還有長時間線上教學後,學校還有可能完完全全恢復以往那樣的教學模式嗎?

對於這個問題,董教總華文獨中工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黃禎玉直言不會,因為過去一年多的線上教學經歷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學生在這段時期掌握的技能和認知不會因為學校重開而從記憶中刪除,所以肯定會對他們日後的學習產生一些影響。同樣的,老師在這一年來也掌握了不少新技能,當哪天學校復課時,相信他們也會沿用這些技能,因此一旦學校重開,課堂教學將會有所變化。

當教學模式發生變化,所謂復課也就不只是重新打開校門,讓學生回到教室上課那麼簡單,我們還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以及從過去的復課經驗中學習,為下一次復課做好準備。

建議1:復課後不應一味趕教學進度,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

華校提倡六育並重,也就是德、智、體、群、美、勞應該得到均衡發展。學校停課期間,智育這部分相對沒有太大問題,因為透過線上教學,老師仍然能夠扮演傳播知識的角色,甚至黃禎玉聽說有些老師進度超前,因為在線上他們不需要花時間管理班級秩序,所以能夠更快把該教的課都教完。

然而,很多人認為線上教學無法取代實體課,原因在於線上教學雖然能夠傳授知識,但是德育、體育和群育這3個部分無法通過線上教學來實現。黃禎玉舉例,像學生排班做值日生這件事,在線上就無法落實,但我們可別小看這件事,因為做值日生包含了品格教育、群育和公民教育的元素,學生從中學習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分工合作,這件事唯有回到教室才能夠進行。另一個例子是體育,體育講求合作與競爭,但這些統統難以在線上實現,“所以如果從六育這個層面去看,停課對智育以外的其他領域都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有鑑於此,她覺得學校在復課的前期,是不是應該對教育的優先順序做重新排列,把德育、體育、群育和美育擺在較前面的位置?比如說,像美術和音樂這些藝能科還有班會活動,是不是應該更受重視,好讓那些無法通過線上實現的事情趕快發生?

黃禎玉也是吉隆坡坤成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督導,她說如果我們把學習的內容簡單分為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和知識(Knowledge)3大領域,復課後優先應該關注的是態度這個部分。

“廣義來說,它包括孩子們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能力、對待學習和生活的態度等品格心性上的學習與成長。而這些方面的學習與成長,必須在一個能夠與人真實互動與交流的氛圍中體驗和相互感染的。所以,復課的前期,希望學校特別是小學和初中,先不急著補救知識性的教學,而是先進行‘適應教育’,讓孩子們感受校園生活的溫暖、安全感和趣味,幫助他們建立對學校、對學習的正確認知,以及培養他們與師長、同儕的相處能力。”

黃禎玉說,復課後優先應該關注的是態度這個部分,也就是學生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能力、對待學習和生活的態度等品格心性。(照片來源:本報資料中心)
林美琴認為學校一旦復課,要怎樣在嚴格遵守防疫措施的情況下讓學生互動,這就考驗老師設計活動的能力了。(照片來源:本報資料中心)
陳嘉怡說,學生如今可以很容易從網上學習新知,所以未來的課堂將變得不一樣,會有更多協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照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比學業更重要

第一屆獨中統考教師學士課程畢業生,目前在雪州華小任教的陳嘉怡也認為,實體復課後的第一件事不應該是向學生追功課,而是先幫助他們重新融入校園生活和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

今年初全國學校復課時,她明顯感受到學生因為長時間缺乏人際交流而顯得疏離,或是有些學生會用他們平時在家裡的方式和習慣來跟學校的人交流,所以剛復課時她還得重新教他們一些規矩,協助他們適應群體生活。

她說:“學業這件事情,線上已經有很多教學資源,可是像人際溝通還有情緒管理之類的事情,則真的需要通過跟老師和同學實際交流才能夠實踐,所以回到學校後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先去關注他們的心理還有情商,尤其有些學生可能家裡有親人確診過世,小朋友對於現在到底發生什麼事其實有點懵懵懂懂,知道一點又不知道一點,我覺得應該先跟小朋友做心理上的輔導和溝通。”

全國校長職工會總會長林美琴也認同,一旦校門重開,校方的當務之急是幫助學生重新適應群體生活。然而由於各種防疫限制短期內都不會解除,因此要如何讓學生在保持人身距離的情況下互動,這對老師肯定是一項挑戰,也許老師可以設計一些學生既能獨立完成,又能跟同學交流的活動。

林美琴說:“我們有跟老師講不要急,不要給學生很多、很多的練習,我們首先要讓孩子漸漸進入實體上課的狀態,可能可以先從遊戲讓他們喜歡回來學校……因為我們擔心如果他們回到學校覺得壓力太大,他們會說寧願上網課。”

建議2:關注弱勢家庭學童

經過一年多的線上教學,許多老師都明顯感受得到線上教學拉大了學生差距,尤其年幼學童還有弱勢家庭學童受到的影響最大。

以陳嘉怡的觀察,她覺得條件好的學生、自律的學生、有家長督促的學生,無論網課或實體課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大問題,可是弱勢家庭的學生,他們現在的處境跟前述所指的那些學生彷彿出現斷層,有些學生甚至成了線上教學的失蹤人口。當她私底下去找這些學生聊天,這些學生都說他們跟不上班上進度,覺得自己很沒用,自信心非常脆弱。因此如果哪天學校重開,她認為校方應該多加關注這群掉隊的孩子,幫助他們重拾自信和學習興趣。

另外,林美琴說,特殊學生也是需要關注,老師在遠距教學期間比較注重他們的聆聽和理解能力,一旦恢復實體課就應該加強他們的書寫技能。當然更重要的是,特殊學生闊別半年回到學校時,校方必須協助他們重新適應生活作息和上課方式,尤其有些學生缺乏自理能力,校方應該給予他們更多幫助。

建議3:教學法必須改變

過去一年多,大家通過線上教學發現網上其實有很多免費的學習資源。當知識唾手可得,老師的角色就需要重新定義。

林美琴認為,線上教學無形中促使大部分老師都掌握了數碼教學技能,懂得以動畫和遊戲來輔助教學。當學生習慣了這種教學方式,或者說胃口被養大了後,一旦回到學校上課,老師就不能再用以前那種照本宣科的方式來授課,否則學生可能會興味索然。

陳嘉怡也認同,以後的課堂將會變得不一樣——從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變成會有更多協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她說:“小朋友很厲害的,老師只需要做引導,告訴他們什麼網站,他們就會去搜尋。這些網上有的知識,他在線上就可以獲得,可是探究式學習,比如做project、做實驗、談知識的運用,這些就需要回到線下了。”

以前我們常說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但這句話常常淪為口號,無法在課堂上真正落實。如今在疫情催化下,我們總算半推半就地走向教育改革,但如果實體復課後一切打回原形,那無疑就是開倒車了。

建議4:凡事要有備案,做好長期抗疫準備

只要疫情沒有結束,我們就不能保證可以從“停課—復課”的輪迴中解脫,所以無論教育部或校方都必須有備案和清楚的指引,以便萬一又停課,大家能夠馬上從實體課的模式切換至網課模式。

陳嘉怡說,去年第一次停課時,大家都很倉促,好像趕鴨子上架,資源不多且不夠集中。到了第二和第三次停課時,大家才比較有經驗,可是這不表示我們可以安於現狀,因為疫情看來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說不定未來有的地區會隨著病例增加而又突然停課。

“我覺得停課復課有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萬一真的又停課,我們是不是第二天可以馬上持續學習?”她認為,無論老師或學生都得習慣線上線下混成學習,一旦發生狀況,大家能夠快速切換上課模式,處變不驚。

建議5:親師溝通很重要

“以前孩子在學校學習時,很多家長都看不到孩子的學習問題,可是他們現在可能終於感受到了。”

陳嘉怡的這番話相信是許多家長的心情寫照。許多家長因為陪伴孩子上網課,才比較瞭解孩子平時在學校學些什麼,以及孩子上課的習性和態度。但這種程度的瞭解是不足夠的,因為一旦孩子回去學校上課,那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未來教育現場會變得怎樣我們還無法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家長想要幫助孩子適應疫後的學習,就應該跟老師多一點溝通,別以為復課後就可以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回給學校。

線上學習是回不去的新常態嗎?

去年疫情延燒全球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特別顧問安德列·史萊賀曾經說過,大規模停課對於教育界來說是一種“破壞式創新”,即使疫情過去,整個教育界也將轉變,“再也不回去了”。

今年,我國學生在線上學習的時間比到學校上課的時間還要長,未來線上學習有沒有可能取代實體學習呢?

對此,黃禎玉認為,我們雖然能從網上得到很多學習資源,可是得到這些學習資源不等於得到教育,因為像品格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始終必須回到人與人的真實互動中去培養。換句話說,線上學習無法取代實體課,尤其在德育、體育和群育的部分。

無論如何,這一年多來的線上學習經驗肯定會影響日後的課堂教學,重點是我們究竟從這一兩年的經驗中學到了什麼。

她說:“今天如果我們還是覺得回去學校就是打開課本,老師從第一節講到最後一節,那我想我們並沒有從這次停課經驗裡學到什麼東西。”說得更重的話,“等於浪費了一場危機。”

更多文章:

讀研,是人云亦云還是真的適合自己?(上)

讀研需有的2大能力: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下)

馬來青年漂向北京求學記

修讀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未必從政,更宏觀視角解析世界

氣象局總監——風起雲湧的見證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