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讓“高科技國”美夢築得更順暢,政府必須、一定、千萬、務必要大刀闊斧解決這長年累積的“濫STEM竽充數”和“人才流失”兩大“人才弊病”。
ADVERTISEMENT
“在第12大馬計劃下,大馬將有望在2025年成為高收入國,家庭收入月均1萬,也讓大馬成為高科技國。”
以上是9月27日首相依斯邁在國會發表的宏圖大願。
對科學人如我來說,我很興奮,也很偏心,特別期望這“高科技國”美夢,能夠成真。
但美夢通常會在醒來的時候,變得很殘酷。所以在築夢的過程中,我們先來看看馬來西亞離開“高科技國”美夢,到底有多遙遠,以及應該怎麼築夢。
築夢關鍵1:培育人才
人才很重要,這我5歲小侄女都會說。但要搞“高科技”美夢、要掌握高科技基礎和知識,就必須仰賴大量科學、工藝、工程和數學(STEM)人才。
馬來西亞STEM人才夠不夠?想讓國傢俱備環球競爭力,我們每一萬勞動人口裡,需要有100-120位科藝專才,但我國目前只有約80位,所以是不夠的。
不夠的話就該當培育。那我國有沒有大量栽培STEM人才?
從過去多年種種數據,和全世界眾多科技強國比較,馬來西亞政府在“培育STEM人才”這方面,真的做的很棒!比如由美國Cornell University、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主導的“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注1)常年研究報告,就提供了相關數據。
根據2015年GII報告,我國在“科學與工程畢業生百分比”(Graduates in science & engineering, %)這細分指標裡,全世界排名第16,5年後的2020年,我們排名大幅度提升至世界第4,2021年最新GII報告說大馬稍降一名,全世界排名第5。其他亞洲高科技國的這項指標排名,包括新加坡(10)、韓國(18)、日本(74)、印度(12),統統輸給我國。
另,數據也顯示自1997至2005年,馬來西亞大力加強STEM的大學科系,讓STEM畢業生增加了145%。也就是說,即便我國2016年的大學水平STEM錄取生只佔40%,遠比所設定60%目標低(引大馬科學院的《馬來西亞科學展望2017》報告),我國科工畢業生百分比,還是遠比世界所有科技強國高,包括排名第6的德國。
我們知道我國2020年畢業生總人數是536萬(引2021年7月29日報道),40%的人數,相等於214萬STEM領域畢業生;那這年產百多兩百萬的大量STEM畢業生,都去了哪裡?
根據2015年1月美國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的報告《The Global STEM Paradox》,馬來西亞大量的STEM畢業生,是處於“還沒準備好就業”(not work ready)的狀態,以致嚴重影響國家經濟成長。
這情況不只是發生在我國,而是全世界都在面對的問題;至於為什麼紐約科學院單挑馬來西亞,作為這個問題的例子(見該報告第11頁),其原因真的耐人尋味。重點是,我國各個公私立大學每年的確都生產大量STEM大學畢業生,尤其是擁有34所分校、外加一間母校、學生總數約16萬的國家第一大校;但“量”有了、排名提高了,“質”卻跟不上腳步,成了國家一大累贅。國家統計局(Statistics Department)的數據也顯示,我國2019年的失業大學生人數為16萬5200;2020年因疫情關係,失業大學生增至20萬2400人(見今年7月27日媒體報道)。
我國過去眾多“高科技”相關的大計劃和藍圖,包括《2015-2025高等教育發展藍圖》、大馬科學院的《馬來西亞科學展望》、2013-2020年和2021-2030年的《國家科學、科技和創新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Science, Technology & Innovation 2013-2020、NPSTI 2021-2030),都提出多不勝數的科研發展提議;但十多二十年了,千多萬個STEM學生大學學士、碩士、博士都畢業了,龐大數目裡就算一大部分“還未做好就業準備”,至少都該有培養出一部分屬於精英的專才,加上小部分國外畢業的迴流精英,我們應該不欠人才,問題在於有沒有提供足夠和公平的就業機會,以及如何留住這些STEM人才。
想要讓“高科技國”美夢築得更順暢,政府必須、一定、千萬、務必要大刀闊斧解決這長年累積的“濫STEM竽充數”和“人才流失”兩大“人才弊病”。
要不然,前者浪費公款,後者為他國做嫁衣,都是空忙一場。
下一篇,我們來談談另一個築夢關鍵:“鼓勵創新”。
(注1:GII報告依據教育、人力資源、研究、專利權、高素質論文、政治、基礎設施、企業參與等數十項指標,評比世界百多個國家的醫學科技創新發展進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