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洋溢著熟悉的印度香料的芬芳,胡蘆巴(fenugreek)、八角茴香和肉桂棒,在熱油中釋放香氣。
“身為廚師我從來不介意教人,或把食譜公開分享,讓更多人學習,工作時也會傳授自己的功夫給新進廚師,這樣他們才能取代我的崗位,我又能再學其他的知識,嘗試其他的崗位。”
ADVERTISEMENT
說著,盛在中式飯碗的辣椒幹、咖喱葉、洋蔥、大蒜,陸續進入鍋子拌炒,眼前這位能說一口流利中文的四語廚師卡迪文Kalidevan Murugaya,也就是在社交媒體上大受歡迎的素食廚師Chef Dave。
他擁有10年的掌廚經驗,在去年1月1日由葷轉素,成為純素食者和純素廚師,在疫情中身為郵輪廚師的他經歷失業,也另闢蹊徑開啟了自己的社交媒體頻道與成立純素餐點廚房。
報道:黃妙儀
攝影:譚湘璇
“我覺得沒有印度人會不喜歡吃Dhal,它是一種Comfort Food(舒心食物),家庭化的食物,每個會煮飯的印度人都會煮的菜,但大家用的香料也許會不一樣。”
在訪問開始前,他正準備著印度豆咖哩(Kuah Dhal)這是一道普遍的印度素食料理,在印度餐廳或路邊攤都能找到,對純素者而言,只要確定裡頭沒有ghee(印度的澄清奶油)成分就能食用。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張羅好廚房的食物,Chef Dave大衛的故事在客廳正式登場,點綴客廳的是牡丹花,餐桌鋪的是峇迪布,這特別的環境激發了無限的想象。
農曆初一、十五是多華裔選擇吃素的日子,大衛說在印裔同胞的社會中,星期二或星期五是大家吃素的日子,此外大寶森節前夕和一些節日如Somvati Amavasya和Pournami等茹素,但他家沒有吃素的習慣。
“10年在行業內所有的食物,從便宜到高貴的我都吃過,像松露、帝皇蟹也都嘗試過,因為工作的緣故有機會去嘗試這些食物,也不需要花錢。”
過去每天面對大量食材的他,在2019年對氣候變遷等課題開始關注,直到發現畜牧業的種種狀況後,他決定成為純素食者,讓他啼笑皆非的是在他的社交媒體中,會有一些告訴他肉食很好吃的留言。
“我不是反對這些食物的味道,我也很喜歡,我覺得很好吃,沒有錯,好吃不代表我可以這麼做。”
印度餐最多素食,通過香料一樣能煮出香味
他透露,印度餐的最大優點,就是不需要特別靠肉類提升風味,很多時候香料就能讓食物呈現完整的味道和口感。
“印度餐擁有最多素食選項,因為在印度也是很多人吃素,要身為一個純素食者並不難,只要把蛋奶去掉,就可以了,而且現在有很多替代方案,也有純素食者的芝士和優格,純素的簡易食譜也很多。”
他說:“香茅、檸檬葉、香濃的椰漿,黃姜和黃姜葉都能共譜出到地的馬來風味,通過香料純素一樣能煮出美味。”
他對美食的定義,首先最看重的是味道,接著是廚師的想法,如何呈現出食物風格,在烹調過程加入創意,帶出本身的概念。
“比如我的素椰漿飯要和外面的不一樣,我就不是用普通叄巴辣椒,而是煮馬來人婚宴時的Ayam Masak Merah(馬來甜辣雞)醬作為叄巴辣椒,就和別人煮的不同,它的味道介於不是很甜和很辣之間。“
除此之外,他將黃瓜片,改為阿札(Acar),讓材料中的黃瓜、黃梨和醋形成的酸甜滋味,成為特色開胃菜。
大衛最喜歡的食物是椰漿飯,他認為,椰漿飯的主要元素不是蛋,而是飯和叄巴,只要辣椒好吃,其他的配料不錯,就沒有問題。
他用切為條狀的天貝片取代江魚仔,低溫烘出脆口但不鹹的滋味,把雞蛋改為豆腐,也一樣豐富。
至於食物的外觀是否開胃,第一眼是否能吸引人,食用前留下好印象,則靠擺盤,他為家人和朋友烹調食物時都會這麼做,自己享用時,則不會刻意張羅。
大衛認為,中餐是他有待提升的環節,與馬來餐、印度、西餐和各國料理相比,他的中餐食譜相對沒有那麼特出,他率直的說:“我個人可能是經驗問題,對中餐經驗不多,煮健康餐,不能用蠔油和味精,但這是中餐的靈魂,又不能用很多油很多鹽。”
開啟純素旅程,分享純素食的生活
在疫情期間大衛經歷了失業、成為純素食者、經營自媒體頻道和創業,這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在窮則變,變則通的,努力嘗試之下,也終於走出自己的路。
大衛廚師的純素旅程(Chef Dave Vegan Journey)YouTube頻道走紅是一個從派傳單宣傳,到線上引流的契機。
在失業期間,他靠打散工和當義工過日子,朋友和他在聊天中,曾聊起或許當YouTuber網紅是個最快速賺錢的行業,但當時都他並不以為意。
“我內心知道,自己應該可以做出內容,直到我吃素後,發現自己在這過程中都是透過上網學習,大馬有很多人,還不瞭解素食(Vegetarian)和純素(Vegan)的分別,於是想做一個分享生命的頻道,帶出大馬純素食者如何過生活,吃什麼,旅行怎麼辦……”
他努力經營頻道,拍攝影片,創作內容,經過4個月的努力,僅有1千900人訂閱,於是印製了1千份傳單,寫出自己的經歷,希望鄰居收到後有興趣支持他的頻道,因此訂閱人數增長至兩千人,直到一名巫裔女孩發上推特支持,讓訂閱人數增長至萬人。
派傳單的舉動,也引起了身為影視工作者的鄰居林英意的關注,在IG上與他聯繫,並義務協助大衛剪輯影片。
起初大衛的影片有中、英、巫三語字幕,翻譯和上字幕的過程耗費了不少時間,在林英意的協助之下,讓他減輕了不少負擔,兩名生活在同個公寓互不相識的人,因此成為了朋友。
“後來林英意的工作開始忙,我也不想繼續勞煩他,就自己用手機做簡單的剪接,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帶出影片的信息,所以後來也沒有放字幕。”
如今他的YouTube頻道,擁有逾66萬訂閱者,臉書在自然成長的情況下有逾27萬的關注。
“坦白說YouTube頻道不是很多人看,都是同情訂閱,收入也不多,反而是臉書直播引流,還有瘋傳的幾支影片,帶來廣告費,希望今年能有30萬的關注。”
大衛表示,當YouTuber除了靠勤勞和才華,也需要有運氣,例如:Sugu Pavithra的頻道,以鄉村的家常便飯走紅和賺錢,而他以廚師身分做飯,反而不是那麼突出。
他也看見,不少很有才華,很努力的內容創作者,依舊沒有很多的訂閱者,在網絡世界很多時候,還是需要靠運氣。
他在臉書的關注者有85%是馬來人,印尼、新加坡和汶萊是前三名海外最多人收看的國家,讓以國語拍攝影片的他,在推廣純素食方面終於看到成績。
創立外賣廚房,推介本地風味健康蔬食
大衛也在疫情中創業,與夥伴成立了PB Kitchen外賣廚房,銷售主打本地風味的純植餐點。這個由15人組成的團隊,包括3名志工醫生和1位營養師,從設計健康蔬食菜單出發,並打造7天和14天的蔬食挑戰,讓人們通過蔬食親身感受身體的變化。
他精心設計的餐點,展現了純素的多樣面貌,也為更多想品嚐蔬食的人士提供管道,大衛透露,目前他們的廚房平均每日準備200份訂單。
這些吸引人的健康食物都融入了大衛的想法和創意,讓人們品嚐不一樣的蔬食滋味,包括在食用前,已視覺上讓人覺得美味和滿足。
“去年6月開始,從家開始做,1個月借用酒店的廚房,今年3月有了自己的地方(中央廚房)。”大衛的事業在疫情中成長,反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出路。
不介意不是純素,只不吃動物性質的食物
來自柔佛昔加末的他,有著隨和和適應多元文化的能力,他從背井離鄉到吉隆坡謀生開始就一直和視為家人的華裔朋友一起生活,感情融洽的華裔家庭和印裔家庭猶如一家人,大衛的妹妹如今也和他一起在首都生活。
儘管他在家鄉和一起生活的華裔家庭都不是素食者,但他也一樣能如常和大家一起吃飯,並把食物分享給他們,也品嚐他們為他準備的蔬食。
“鍋子是否是煮純素的我無所謂,打個比方,如果我去嘛嘛檔,他們用煎過蛋的鍋子煮食物給我,我是沒有問題的,我只是不想消費在動物性質的東西。如果炸雞的油,再用來炸菇給我,也沒有問題。我只是不想消費在動物性質的食物。”
“我覺得快餐有素食和植物肉是進步的跡象,進步的空間還很大,最主要大家的醒覺,人人都偏向把錢花在好吃的東西,而不是在對健康或者對環境友善的想法。”
酷愛旅行和美食的他,表示出行前只要做好調研,就不會面對很大的問題,如果找不到適合的食物,水果、麵包、豆奶都是一些很基本,隨手可得的糧食。
關於大衛的純素旅程,他說很多人會告訴他,不要說畜牧業殘酷的事實,大家更樂意聽為了健康而吃素的理由。
“這個不是我真正的吃素原因,不是為了健康,而是為了環境,從前我覺得他們根本沒有想要聽我的答案,只要聽他們想聽的東西。不過他們的想法也啟發了我多專注在吃素的好處,而不是說非素食的不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