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究底,大馬計劃從197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以來就獨厚土著,最主要原因就是大馬自獨立開始就實施族群政黨政治,選區皆以族群分佈劃分。
ADVERTISEMENT
首相依斯邁沙比利提出的第12大馬計劃又再見到土著議程,不知大家心底有沒有和我一樣高喊:“到底有完沒完?”
尤其看到依斯邁沙比利說政府將秉持“大馬一家”的精神推動土著議程,更是氣不打一出來。你都說只有土著才能享有這些福利,我們這些非土著不能享有,既然土著和非土著的福利都不一樣,這要如何成為一家人?
雖然第12大馬計劃也照顧華人新村和貧苦的印度民眾,但政府既有意改善大馬的貧窮問題,為何又以膚色區分扶貧的政策配套?貧窮面對的問題不都是吃不飽穿不暖嗎?難道膚色不一樣,需要吃的食物分量和穿的衣服厚度都不一樣?
歸根究底,大馬計劃從197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以來就獨厚土著,最主要原因就是大馬自獨立開始就實施族群政黨政治,選區皆以族群分佈劃分。在權力誘惑當前,政治人物的眼中,民眾的貧窮是依3種深淺不同的膚色分類,而不是常人理解的以個人收入和家庭收入區分。
此話怎說?在大馬不管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有以族群為招收黨員為唯一條件的政黨,例如巫統、土團黨和祖國鬥士黨都只招收馬來人為黨員;就算是跨族群政黨,也讓許多人產生似乎只代表特定族群的印象,就如同希盟於2018年執政時,很多華裔選民就覺得行動黨不夠華人。此外,若以2018年選舉的數據為例,我們就會更理解為甚麼政治人物會覺得貧窮的土著,比非土著需要更多的關注。在這屆選舉中,土著選民佔總選民數63.24%、華裔28.08%、印裔7.09%及其他1.59%;另外在222個國會選區中,馬來選民佔50%以上的選區就有148個、華人選區32個和混合選區42個。
由於大馬族群政黨政治的結構性關係–政黨+選區,佔最多選民數的土著選民,就成為想要執政的政治人物,必須取悅的對象,不能忽略的對象。因此無論哪一個政黨或政黨聯盟要執政,若沒有推出豐厚的援助配套取悅土著穩住這個族群(哪怕這些配套包含富有的土著,因為富有的土著是政治人物尋求政治獻金的對象),就註定無法執政。
這也就說,縱使我們再厭煩這些大馬計劃中沒完沒了的土著議程,只要大馬的政黨政治結構一日沒有做出改變,土著議程就會歲歲年年存在。從而依斯邁沙比利高喊的“大馬一家”,也將如同前首相納吉當年高喊的“一個大馬”一樣,最終也只是喊了自己開心的口號,自始自終不可能實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