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拓宽文化视野

发布: 7:00am 04/10/2021

拓宽文化视野

陈亚才

Uthaya Sankar SB

印裔作家

马来文学

拓宽文化视野

陈亚才

Uthaya Sankar SB

印裔作家

马来文学

陳亞才/打開另一個視窗──我國印裔作家與國家文學

作者:陈亚才

【拓宽文化视野】陈亚才/打开另一个视窗──我国印裔作家与国家文学

【拓宽文化视野】陈亚才/打开另一个视窗──我国印裔作家与国家文学
鄔達雅桑卡的新著出版,為讀者打開一個視窗,讓大家認識使用馬來文創作的印裔作家。

鄔達雅桑卡()出版新著《與國家文學》(Kavyan Sastra: Penulis Kaum India dan Sastera Kebangsaan )。此書根據其碩士論文改寫而成,不過篇幅有所增添,研究主題是有關用馬來文創作的馬來西亞印裔作家文學作品,研究年限是1985至2019年。

ADVERTISEMENT

此書分析的重點是:(1)我國印裔作家對“國家文學”的貢獻、(2)印裔作家小說中的文化元素、(3)印裔作家通過馬來文創作所展現的印裔文化傳承;至於採用印裔本身母語(例如淡米爾語、特勒固語Telegu、馬拉亞蘭語Malayalam等)和英語創作的印裔作家作品,沒有列在研究範疇。

“國家文學”(Kesusasteraan Kebangsaan)是政府在1971年制定《國家文化政策》之後推行的一個概念和實踐,強調“國家文學”就是以馬來文原創的本土文學。當時的出發點是希望以馬來文為全民團結的語文。若深入考究,“國家文學”的設定,不排除建立馬來文學的主導性與獨尊地位,具有相當強烈的排他性,反而不是倡導開放與包容。因此,到目前為止,本國作家採用其他語文創作的馬華文學、淡米爾文學、英文文學等作品,依舊排除在“國家文學”之外。於是,“國家文學作家獎”(Sasterawan Negara)實質上無異於“馬來文學作家獎”。

作者認同國家文學以馬來文創作,同時也積極鼓勵印裔作家採用更多人看得懂的馬來文創作,反映印裔社會的狀況,豐富國家文學。他認為所謂“國家文學”,不應理解為純粹只是馬來作家的馬來文學,而應該名副其實包含全民的文學。他甚至強烈認為,作為全民的語文,馬來文應該稱作馬來西亞文(Bahasa Malaysia),而非馬來文(Bahasa Melayu)或國文(Bahasa Kebangsaan)。

鄔達雅身體力行,在1999年創立稱為Kavyan的文化團體,開放讓各族群參與。這個團體旨在推動馬來語文、馬來文學創作,以短篇小說、詩歌為主,也涵蓋其他文體的寫作培訓。

【拓宽文化视野】陈亚才/打开另一个视窗──我国印裔作家与国家文学
活躍於1960年代和1970年代,使用馬來文創作的印裔作家:Ignatius Dev Anand(左起)、G. Soosai、Joseph Selvam。
有哪些印裔作家用馬來文創作?

談到採用馬來文創作的印裔作家,最早可追溯到被尊稱為“現代馬來文學之父”的文西鴨都拉(Abdullah bin Abdul Kadir Munsyi @ Munsyi Abdullah,1796-1854),其祖先有阿拉伯血統,祖母來自印度Tamil Nadu的Nagore;文西鴨都拉是擁有阿拉伯和印度血統的穆斯林。

文西鴨都拉之後,1932年有一位署名Nagalingam者發表短篇小說,引起關注,不過此君是何許人也?至今還無法確認。不過此君如同曇花一現,他之後的數十年,採用馬來文創作的印裔作家沉寂下來,一直到1960年代開始浮現一些代表作家,例如Ignatius Dev Anand、G.Soosai(原名Krishanan Maniam)、Joseph Selvam、N.S.Nathesam等人。除了使用馬來文創作,Ignatius還寫英文詩;後三者也同時以淡米爾文創作及從事將淡米爾文作品翻譯成馬來文。他們的文章發表在《每日新聞》、《馬來前鋒報》以及語文出版局的刊物Dewan Bahasa、Dewan Sastera及Dewan Budaya。

到了1980年代,新一代印裔的馬來文造詣整體上已經大幅度提升,不過投身文學創作者人數寥寥可數。然而,一些傑出者在馬來文學創作比賽中開始浮現,莎羅佳(Saroja Theavy Balakrishnan)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是多產作家,是馬來文學創作比賽的得獎常客,主要的得獎記錄包括:

●Hadiah Cerpen Malayan Banking-DBP (得獎年份1988、1989、1991、1998);Peraduan Menulis Cerpen Pelbagai Kaum II(2002);

●Pertandingan Menulis Cerpen Formula Malaysia(2000);

●Hadiah Sastera Kumpulan Utusan(1998、2000、2002、2004)。

Saroja經常成為文學評論的研究對象,作品收入在多本文集。

【拓宽文化视野】陈亚才/打开另一个视窗──我国印裔作家与国家文学
1980年代使用馬來文創作的印裔作家中,莎羅佳是佼佼者,多產作家,馬來文學創作比賽的得獎常客。

本書著者鄔達雅桑卡於2004年在語文出版局舉辦的一項文學研討會上,正式推介Sasterawan Kavyan這個名稱,專指採用馬來文創作的印裔作家。他本身也是一位多產作家,自1994年由語文出版局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以來,至今總共出版23本書,絕大部分是文學作品;作品豐富,得獎無數,也是文學評論熱門的研究對象,但他並沒有在本書討論自己的作品。

鄔達雅這本《印裔作家與國家文學》,整理和評論馬來西亞以馬來文創作的印裔作家名錄,從1980年至2021年間至少寫過一篇短篇小說者,總計72人,為讀者打開一個視窗,讓大家對這個領域的發展脈絡具備基本概念,讓大家認識我國印裔社會在文學方面的其中一個面向。

【拓宽文化视野】陈亚才/打开另一个视窗──我国印裔作家与国家文学

【拓宽文化视野】陈亚才/打开另一个视窗──我国印裔作家与国家文学
鄔達雅桑卡是多產作家,已經出版23本著作,積極推動使用馬來文創作。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17/03/2025
陈亚才/印度教徒的葬礼

关于印度教殡葬文化的内涵与仪式,《金翅鸟往世书》(Garuda Purana)、《塞建陀往世书》(Skanda Purana)等经典都有相关的论述和规范,本文简述几个要点。

葬礼中的家属祭祀

往生者的儿子、孙子、曾孙,兄弟的孩子都可以参与祭祀仪式。丈夫可以为往生的妻子祭祀,父亲可以为未婚的孩子祭祀。倘若已婚的往生者没有孩子,或未婚的往生者,其父亲更早过世,则其亲属可以替代进行祭祀仪式,例如:兄弟的孩子(若往生者是男性),兄弟的儿女(若往生者是女性)。遇到经期的女儿或女性亲友,不得参与祭祀仪式。年龄在5岁以下的孩子无需到墓园或火化场。

灵车

在灵车离开住家之前,若往生者是男性,则女性亲友,包括太太、孩子和孙子,以逆时针方向绕灵车三圈;往生者的遗孀必须以纱丽布(sari)遮脸。灵车行进途中,一路上洒芝麻和米粒,作为向途中的精灵借路。

灵车必须以椰叶或芒果叶等装饰。每一片椰叶只能切割成3段,造型类似向下的箭头。若是办喜事,椰叶切割的造型是向上的。

灵车到了墓园或火化场,棺木下车时,往生者的脚部方向先进入,表示往生者告别世间。若是墓园或火化场有供奉哈里詹德拉神(Lord Harichandra,即墓园守护神),在墓葬或火化仪式前,必须先祭拜此神。不论土葬或火化,由家属决定;但是两岁或以下过世者必须土葬。

陈亚才/印度教徒的葬礼
椰叶的切割法:(左)办理丧事,“箭头”向下;(右)办理喜事,“箭头”向上。
葬礼用的小土瓮(Kollik kudam)

这个小瓮,土制,大口,以椰树的茎制成绳索,绑成3条,方便提携。小土瓮的用途是带火种到墓园或火化场,作为点燃火化遗体的柴堆;小土瓮也可以盛水。

陈亚才/印度教徒的葬礼
这个小土瓮用来带火种,也可盛水。
土葬仪式

进入墓园时,抬棺木者以逆时针方向绕墓穴3圈,将棺木安置在墓穴的左边,往生者头部面向南方,即死神阎摩(Yama)所在地。

成年人可以参与献米仪式,即将米粒象征式给往生者喂食三口,然后将米粒放在其胸前。往生者的男性亲友可以轮流进行献米仪式,然后洗手,再把手擦干。主持葬礼仪式者最后献米。此时可以解开原本绑着往生者拇指和脚趾的绳索。遗体必须转向侧面,以便右耳向上。

主持仪式者必须使用其左手的手背,将泥土推进墓穴,前后3次,其他出席者接着跟着这么做。墓穴填满泥土后,主持仪式者站在坟墓前方,左肩扛着小土瓮,右手拿着檀香木,以逆时针的方向绕着坟墓走3圈,然后回到原点。

主持仪式者每经过一圈,出席丧礼者就用刀把小土瓮刺破一个洞,让水流出来,完成3圈及刺破3次之后,主持仪式者必须跪在坟墓的前端,脸朝向南方,然后将右手拿着的檀香木放在往生者头部的位置。

仪式完成后,主持仪式者的近亲就用一块布遮着主持仪式者,并带离现场。主持仪式者不得回头看坟墓,此人在进入家门之前,必须先沐浴。

在火化场的告别仪式

到达火化场时,往生者的脚步方向先进入,抬棺木者以逆时针方向,绕火葬柴堆3圈,将棺木安置在木堆之上,往生者头部面向南方,此时将棺木的盖移开。若是采用现代电炉或煤气炉火化,就没有绕柴堆3圈的仪式。

主持点燃柴堆仪式者,左肩扛着一瓮水,右手拿着一支火把,以逆时针方向绕棺木3圈。每经过一圈,出席丧礼者就用刀把土瓮刺破一个洞,让水流出来,如此进行3次。以刀刺破土瓮,代表割舍,往生者的灵魂不会跟着回家。

往生者的儿子或近亲负责点燃火葬的柴堆。当柴堆点燃后,点火者的近亲就用一块布遮着点火者并带离现场;点火者不得回头观看燃烧的柴堆。

陈亚才/印度教徒的葬礼
吉隆坡陆佑路印度教徒露天火化场。
火化后捡骨

火化后捡骨时,必须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小心翼翼的将捡起的骨放进土瓮中。所捡的骨必须包含9个部分,即头部、双肩、双膝盖、双脚踝、双脚,象征完整的一个人。

装骨的土瓮之口用黄色的布包着,然后带到河边和海边,拿开包扎土瓮口的布,然后点燃油灯、诵经。原本主持仪式者把土瓮放在左肩,走向水中;当水位达到一定深度(通常到肩膀),拿土瓮者必须沉入水中,让土瓮漂流,本身走上岸,更衣后回家,不得回头观望。

葬礼结束后返回家里,门前要事先准备一桶水,水中加上印度紫丁香的叶子,另外再准备一条铁支(ulakkai)横摆在家门前。家属进门前必须洗手、洗脚、洗脸、洗口,然后跨过铁支;亲友也遵照类似做法。根据印度教的说法,铁支能够阻挡从墓园或火化场尾随的精灵。

延伸阅读:
陈亚才/浅谈印度教殡葬文化
陈亚才/屠妖节与正邪意识
陈亚才/来自印度原乡的地方守护神
陈亚才/认识印度教经典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