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5:12am 04/10/2021

潘舜怡

麦留芳

潘舜怡

麦留芳

潘舜怡/口袋裡的家國史

潘舜怡

“杜甫在〈春望〉所描述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便意涵著在兵荒馬亂中獲得親人書信報平安,喜出望外,最是無價。”——麥留芳

繼2014年出版的《虛擬認同:早期馬來亞華人的愛國歌曲》,時隔7年,麥留芳另一部學術著作《口袋裡的家國:歌曲、郵票、錢幣中的國族認同》於今年2月由時報文化出版,收入於“浮羅人文書系”系列中。

ADVERTISEMENT

相較於早年的《愛國歌曲》,《口袋裡的家國》除了討論中國與馬來亞華社之間的軍歌、愛國歌等曲目傳播與接收,也加入關於20世紀初中期的民國“郵票”與“錢幣”流通文化史的討論。那麼,為何會選擇“愛國歌曲”、“郵票”、“錢幣”為關懷對象?這一切與作者本身自幼生活求學環境有關,前述3項皆為作者的愛好私藏品。我們可在《口袋》透過攝影圖像一覽珍藏。

何謂虛擬認同?

有趣的是,藉由“愛國歌曲”、“郵票”、“錢幣”的討論,麥留芳教授欲展現的是這些作為“虛擬文化標誌”與華人身分、家國認同的對話關係。易言之,本書以收藏史、物質史視角切入,探討大眾文化中“物”的政治、社會等層面的象徵表述。

麥教授試圖告訴我們:

“隨著歌曲傳送到華僑社會的是愛國歌詞;隨著郵票的是載有孫(中山)像的郵票;隨著錢幣傳遞流通的是刻有孫像的錢幣。依賴機制傳送的認同標誌所衍生的認同,便是虛擬認同。”(《口袋裡的家國》第23頁)

這亦是窺探華人於東亞、南洋等地的認同機制的轉換模式。

讓華人觸“物”生情

本書提醒我們社會的認同分成“真實”、“虛假”與“擬製”三大類。而麥教授在書中特別強調的“虛擬”——詞彙雖源自英語virtual的虛擬網絡世界,但本書指涉的或許更近似文化“模擬”的方向。換言之,在民國以後的現代機械複製時代裡,“郵票”、“錢幣”、“愛國歌”的大量生產與流通,讓本土與海外華人觸“物”生情。在故鄉與異鄉、情與物的交融之間,“物”作為聯繫的中介,在不同時空移動與流傳。這也恰好體現了離散華人認同以及中華文化想像的錯綜複雜向度。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