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9:01am 06/10/2021

老师

新教育

文化

华文教育

老师

新教育

文化

华文教育

疫情視野下的華文教育

记者:本刊 梁慧颖、照片来源:新纪元文学与社会科学院脸书

冠病疫情對整個教育界帶來衝擊,歷經艱辛的華文教育在疫情當下還有未來又該如何自處呢?尤其在科技掛帥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凸顯華文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新教育(10月3日)封面故事:疫情视野下的华文教育
新紀元文學與社會科學院舉辦學術交流會,探討華文教育何去何從。左上順時鐘為伍燕翎、王忠偉、黃先炳和黃薇詩。

“當老師難,當華文老師更難。”

ADVERTISEMENT

新紀元大學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院長伍燕翎副教授這么說,是因為華文老師除傳授知識以外,還肩負傳承的使命,比如承辦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動,帶領華文學會,辦文學雜誌,還有訓練學生朗誦、演講及創作。而當疫情來了,“這些角色和任務,在我們華文老師的身上,一個都沒有少。”

華文教育問題固然問題重重,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她說,若我們仔細探索,許多問題並不是因為疫情才出現,只能說疫情是催化劑、是照妖鏡,讓我們不得不直面問題的實相及根源。

新紀元文學與社會科學院日前主辦“疫情視野下的華文教育共話”學術交流會,探討疫情對華文教育界造成的衝擊,以及釐清華文教育在後疫情時代可能的發展方向。這場由雪州教育廳華文組聯辦的交流會,第一場活動主題是“疫情視野下的華語教學,兼談語文教學的創新契機”,與談人包括新紀元中文系主任黃薇詩博士、彭亨州立卑東姑安潘阿富珊師範學院中文講師黃先炳博士和雪州教育廳華文科督學王忠偉。

黃薇詩
黃薇詩:不管願不願意,科技肯定是未來趨勢

冠病疫情對教育造成很多問題,黃薇詩說,有些問題確實不是教育工作者能力範圍內能夠解決,但她認為有兩點是教育工作者能夠利用這個契機去推動和改變的。

第一:推動教育改革

她說,有些問題不管疫情,也不管是不是網課都可能存在,比如學生對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從以前只求老師提供PPT,到現在則認為老師應該跟上時代,使用動畫等媒介來輔助教學。她認為老師何不趁這時候推自己一把,改變教學形式,以及把教育重點放在全面發展核心素養,譬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溝通和社會參與的能力。

她明白教育改革是個很痛苦的過程,包括她自己也感同身受。有些人可能認為大學生比較有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相對來說大學講師會比較輕鬆,但她說正因為大學生有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他們對講師其實有著更高要求。無論如何,她認為大家不應該再把教學上的問題統統歸咎於網課,而是應該趁這個機會推動教育改革。

第二:強調語文科目在科技時代的價值與意義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擁抱科技,科技勢必都會成為未來的主要趨勢。語文學科或人文學科要如何凸顯價值和意義?她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之共存,並且強化那些人工智能無法輕易取代的語文科技能,例如創造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共情能力。

無可否認,現代很多小朋友喜歡看短視頻,但她說如果深入分析的話,會發現視頻對於小朋友的吸引力基本上不在於拍攝技術,而是迴歸到內容有沒有創造力和能不能引起共鳴,也即是所謂的內容生產。

她說:“在這個科技充斥的時代裡,內容生產很重要,而且正是語文科目發展的核心。如果我們捉著這個部分,讓學生了解到作為語文科學生,在這個時代有你自己的定位和價值的時候,我想這可以給到很多學生信心。”

經歷了一年多的網課,她明白許多老師都感到很有壓力,但她勸告大家千萬不要有那種“我忍著,我就不學,待疫情結束後我就可以恢復正常教學”的奢望,因為這種想法不太實際,未來的課堂勢必會是線上線下混合模式,老師必須把教學和科技融合在一起。

不過,在強調善用科技的同時,她認為大家別把科技當作神來崇拜。如果每當有新的軟件推出就要老師去跟進,這對老師會造成很大壓力,她覺得大家應該思考的是,“難道我不懂科技,我就不懂教書了嗎?難道懂科技,我教書就沒有問題了嗎?”

她說,科技作為工具,並不是越多越好,像她自己教的網課,她只使用一兩個她擅長的軟件,沒有一定要掌握全部。“當大家都在說這個那個教學軟件很棒的時候,我不禁思考學生到底掌握了教育的什么本質?核心素養、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沒有在軟件體現出來?如果沒有體現出來,那跟傳統教學是一樣的,我們並沒有做出什么真正的改變。”

黃先炳
黃先炳:搞清楚母語和第二語文的區別

黃先炳也認同,疫情過後,線上線下結合將會是教育新常態,教育工作者不應該把過去一年半當作過渡的災難,以為等疫情過去大家重新來過。如果疫情後一切打回原形,那么我們其實是浪費了一場危機。

作為華文教育的前線工作者,近十多年來他常常思考母語和第二語文在教學上的不同之處,因為要知道從十多年前開始,教育部保送許多優秀生到北京學習對外漢語,而這些學生回國接受師資訓練後即被派往學校執教華文作為第二語文的科目。

他認為,我們的教育一直無法突破,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把母語和二語的概念搞清楚。須知二語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去學習這個語文,例如學造句和學寫作文;而母語的目的是用這個語文去學習更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果(母語教育)還在教什么是禮貌的用詞,例如怎樣講謝謝、怎樣講對不起,我想這個是在糟蹋我們的母語教育。”

母語教育應在生活中落實

他強調,母語教育應該在生活中落實,不應該僅僅把華文當作一個科目。他常提醒師範學院的學員,即未來的老師,“你是在教導怎樣用母語學習和思考,讓學生自己把母語跟他的生活完完全全結合下來,這個概念很重要,不要一直糾結這個筆劃怎么寫才對,這個成語用得對不對,把原本充滿活力的語文框死。”

另一方面,說到人工智能,他指出,人工智能的開發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大數據(Big Data),另一個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來到教育場域,新一代學生最缺少的是“data”,也就是經歷(experience),這問題要回歸到我們的學校教育到底能夠給他們什么“data”。至於深度學習,則是應該教會學生把知識一層一層建構起來,然後提煉出有用的東西,而不是停留在以前那種灌輸知識的表面。

王忠偉
王忠偉:換位思考建立親師信任

王忠偉身為華文科督學,呼籲各方以換位思考來看待華文教育問題,即老師應該站在學生和家長的立場思考問題,家長也要站在老師和孩子的角度反思,而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則需要從更大層面來思考問題及考慮上司的種種要求。

他舉例,居家學習期間,有些家長要求老師多上網課,但也有家長認為老師應該少上網課,單從這個例子就能感受老師的不容易,他希望各方重新建立信任,不要一味責怪,責怪無法解決問題。

“我們相信教育是良心工作,相信老師肯定會憑良心執行任務。如果我們一直用‘你相信他有認真教嗎’的心態去看待老師,肯定到處看都是問題。”

他也呼籲老師捫心自問,居家辦公期間沒有上司監督,是否盡職做好自己的工作。由於政府有提供貸款給老師購買電腦,因此老師不能說沒有配備,必須想辦法克服線上教學的難題。

伍燕翎
伍燕翎:用開放包容的胸襟 審視華教課題

對於疫情後的教育新形態,伍燕翎想跟大家分享她最近閱讀的一本新書——美國商學院教授史考特·蓋洛威的著作《疫後大未來》(Post Corona: From Crisis to Opportunity)。這本書說到這一年來疫情的改變是一場“大加速”,本來需要幾年的改革,突然間在一兩年內甚至一夜之間就變化。作者說:“這可能代表你需要的不只是修補調整,而是整個商業模式的重新思考……每個危機必然存在機會,危機更大,更具破壞性,然而,機會也就更大。”雖然這本書是針對商界市場來探索,但其真知灼見對照於教育界也不無道理。

伍燕翎說:“相信大家已可以感受,我們周遭甚至自己的生活形態已經起了變化。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事到如今,有些事我們是回不去了。”她認為,在重新審視華文教育課題上,我們需要更開放包容的胸襟和氣度,也應該凝聚共贏互利的教育資源。

“德不孤必有鄰,”她說,“來到這一刻,我們需要一群人一起走才能走得更遠,華文教育才可以遍地開花。”

更多文章:

復課後的當務之急

讀研,是人云亦云還是真的適合自己?(上)

讀研需有的2大能力: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下)

馬來青年漂向北京求學記

修讀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未必從政,更宏觀視角解析世界

氣象局總監——風起雲湧的見證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