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和劇作家,據說乃當代收入最高的作家之一。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原本學醫的毛姆在1897年23歲時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Liza of Lambeth),內容寫倫敦工人階級區蘭貝斯一位18歲工廠工人麗莎短暫一生的故事。小說出版後一紙風行,讓毛姆成為暢銷作家,也讓他決定棄醫從文。
毛姆的人生經歷充滿傳奇色彩,為他的寫作生涯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在紅十字會和救護隊服務,到了1916年則被英國秘密情報局招募,先後在瑞士與俄羅斯為該局服務。1921至1925年間,毛姆與其秘書兼同性伴侶傑拉爾德(Gerald Haxton)先後兩次相攜遊歷馬來半島與婆羅洲,之後將這段異域見聞寫成多部短篇小說,收入在《木麻黃樹》(The Casuarina Tree)和《阿金》(Ah King)兩本著作中,在文壇上引起了高度重視,進一步推高了其文壇地位。
ADVERTISEMENT
上述兩本著作各收入6部短篇小說,《木麻黃樹》是1926年9月2日首先在英國出版,兩個多星期後在美國出版,隨後又被譯成法文、西班牙文等。木麻黃樹又稱為馬尾樹,是一種原生於澳洲及太平洋諸島的常綠喬木,毛姆選擇以這種植物為書名,是以它來比喻那些離鄉背井的殖民地官員和橡膠種植園主,書中小說反映這群人在異邦的無所適從和各種人性陰暗面。《阿金》則在1933年9月於英國出版,同年11月在美國出版,書名來自他遊歷馬來半島時所僱用的中國傭人名字。
這一系列短篇小說當然不是遊記,更不能視為紀實文字,然而小說中提及的關鍵詞如紗籠、巴冷刀、甘榜、馬來短劍、蘇丹、達雅族、宋谷帽、長屋等,都在西方世界引起人們對異域風情的好奇。當然,在毛姆前後都有不同的作家、藝術家、研究學者或英國官員留下記錄文字,而毛姆作為當代的暢銷作家,更有一定的影響力。時至今日,婆羅洲仍然吸引許多歐洲人的到來,這許多早期的文字記錄功不可沒。
不滿被醜化,抨擊作者
1920年代的婆羅洲,依然是深不可測的雨林世界,充滿各種神秘禁忌。毛姆自稱那段時期是在旅遊,而且“享受旅行給我的自由感覺”,又說“我旅行一趟,回來的時候不會依然故我”。然而也有一些猜測,認為毛姆之所以深入走訪各地,可能是在蒐集某些情報。
針對毛姆這段行程的爭議還不止如此,比如1961年7月31日的《砂拉越公報》就提及,毛姆是在1921年4月抵達古晉,並且在砂拉越度過了愉快的幾個月。然而,後來毛姆卻在公報上遭到猛烈的抨擊,有很多人對於他的“敘述不當”感到不滿。推測是《木麻黃樹》的出版,小說著墨在異域歐洲人的負面形象,而引起身處砂拉越的英國人的不滿,認為小說醜化了他們。
以書中第一篇小說〈赴宴之前〉(Before The Party)為例,揭露一個律師的女兒隨丈夫嫁到婆羅洲生活,因不堪丈夫在異邦無節制酗酒而謀殺親夫,並對外隱瞞事實,其中產階級家人得知真相後,也選擇替女兒守護這個秘密,赤裸裸暴露人性的陰暗一面。
對西方作家的見解
李永平這樣說……
另一方面,已故著名作家李永平在2012年接受中國《新京報》採訪時,被問及對毛姆等幾位曾經書寫婆羅洲的西方作家的看法。李永平的回答原文是這樣的:《大河盡頭》中一再提到毛姆、吉卜林和康拉德,因為我從小讀他們的書,對他們筆下的馬來群島,十分熟悉。寫作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常常提醒自己,西方作家是如何看待東方。對我來說,他們的作品是一種“反面教材”,讓我看到了西方人對東方的偏見、扭曲和種族/文化的優越感。在藝術上,毛姆和吉卜林對我毫無影響,因為在我心目中,他們是通俗作家。康拉德不一樣,他是藝術成就很高的小說家,他的創作觀,特別是他對文學視覺效果的重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至於你提到的奈保爾,我對他感覺比較複雜,一言難盡,以後有機會再詳談吧!
李永平出生於砂拉越,是倍受肯定的小說家,婆羅洲是其小說創作最為重要的背景。1965年毛姆去世時,李永平只有18歲,還是古晉的一個高中生,隔一年才發表第一部小說《婆羅洲之子》,而後到臺灣深造。他所提及的“西方人對東方”的偏見,或許也可以從《木麻黃樹》這個書名做出解釋,在毛姆的心目中,似乎認定這些離開文明世界到了異域的歐洲人,是在異域才“人性扭曲”的。
無論如何,身為世界有名的小說家,毛姆的作品確實有過人之處,純粹作為小說閱讀倒是一種樂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