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和日本,農業生產被稱為“一級產業”,加工被列入“二級產業”,進入銷售端則被歸納為“三級產業”,結合以上一級到三級(1x2x3),進入“體驗經濟”的領域則被稱為“六級產業”。
馬來西亞的農業生產者,鮮少跟加工業者合作,開放讓遊客參觀、體驗的農場也在少數。專注,固然不是壞事,但農業是看天吃飯的產業,天然災害、病蟲害等隨時都可能讓農夫損失慘重;而同類型農產品的生產者太多,一旦碰上產量過盛、農產品賣相不佳等情況,又會造成滯銷、賤價出售等問題。不管是看天,或看人臉色,發展中國家站在最前線的農業生產者大都被動式的等待命運擺佈。《美伶姐的臺灣地方創生故事》一書中,新北金山經營“汪汪地瓜園”的賴家華如何突破困境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賴家華問:“地瓜(番薯)原來1斤賣臺幣40元(*注1),如何賣到1條120元?”他自答:“烤熟它!”再自問:“如果要向客人收每人1200元,要怎麼做呢?”答案是:“教他挖地瓜、烤地瓜、學地瓜!”價格到價值的轉移,是紅海到藍海的思維過渡,是化被動為主動的決心,是永續經營的指南針。
ADVERTISEMENT
我在不久前主持臺灣生活風格品牌“掌生穀粒——如何寫好你的品牌腳本”的分享會時,程昀儀創辦人剛好舉了類似的案例。“掌生穀粒”協助屏東東益檸檬合作社,將“醜果”製作成一系列加工品。當中,透過打造“檸檬大叔Uncle Lemon”形象,喊出“人生如果給你一顆檸檬,就把它榨成檸檬汁吧!”的勵志口號,讓在屏東設計展登場的“純檸檬磚”創造驚人業績,538片用作市場測試的商品迅速售罄,並連帶現場預售,賣出10000片。這些原本只用塑膠袋盛裝的12顆檸檬的售價是臺幣180元,變成“純檸檬磚”之後每盒售價320元,如今早已是臺灣網購和團購的“小天王”,一年創造2000萬臺幣的業績——重點是,這些都是由被消費者不小心刮傷、顏值不高、原來面臨被拋棄命運的次級檸檬,創造出來的華麗轉身之作。
“掌生穀粒”以賣米起家,透過動人的故事營銷,將糧食作物打造成猶如臺灣人的精神糧食,連同後來販售的茶飲、蜂蜜等加工品,以產品為入口,為消費者打開一道認識臺灣大地豐饒和背後辛勤付出的生產者的大門。珍貴的除了臺灣的風土人情,還包括“掌生穀粒”的企業文化,“我們在經營管理上有個絕對的前提,就是失敗只讓我們來承受就好,不能傷及農家。”一個企業的擔當和良善價值的傳播,延續了品牌的生命;買賣雙方跳脫出單純的金錢交易關係,消費者也成了共同肩負傳遞價值的一分子。
程昀儀說農業一直是被低估的產業,“人類走過遊牧時期,農業就一直帶領人類穿越時代,直達未來,從來沒有式微過。”作為一個永不退流行的產業,看不見臉孔的農業生產者在這個時代重獲尊嚴。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掌生穀粒”讓我們慢下來,透過優選的產品,讓生產端和消費端兩邊看見彼此,也讓我們看見人性的光輝。
馬來西亞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農業算得上是硬實力,農產品加工、銷售到體驗,則需要故事營銷、設計導入和在地連結等軟實力加持;這當然不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更是一個把垃圾變黃金的機會,一次走出紅海的戰略部署。
只是,我們看見了嗎?
注1:臺幣和令吉的兌換率為1 : 0.15(令吉和臺幣的兌換率為1 : 6.7)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