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就讀學校的考量,語言不是首選,而是該學校和師資的質素。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可以選擇的教育體系甚多。小學至高中,有國語體系、華語體系、英語體系、外國體系。整體上分成兩大類,即是政府教育部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體系。獨中的華文獨立中學統一考試,簡稱“統考”,是在國家教育部體系以外的一個考試製度。
統考的負責單位是董教總華文獨立中學工委會之下的統一考試委員會。第一屆統考於1975年舉辦。
近期,因為獨中獲得1500萬令吉撥款,董總向某政黨致謝,鬧成兩黨互爭功勞。與此同時,非華裔政黨和非政府組織紛紛向政府反映其不滿。這個時候,夾在中間的,就是非獨中、非統考生的華裔子弟。
在這個課題上,很多非統考生的華裔子弟,都是“不反對”而且傾向支持獨中和統考。原因是,“獨中和統考”已經被歸納為華教的主軸,而華教本身,也被認為是華裔子弟的靈魂。任何影響華教的行為,都被認為是動搖華族的靈魂,所以必須挺身捍衛,維護華人的權益。
就是這個原因,很多非統考生,都會在潛意識的驅使下,傾向支持獨中和統考。
去年,馬來西亞的華裔子弟,單單應考統考的考生,只有20%左右。其餘的80%,皆應考SPM(大馬教育文憑)或者兩者兼考。也就是說,考SPM的是大多數人。馬來西亞有63所獨中(60+3分校),而應考SPM的國民型中學(華中)有82所。當中還不包括就讀國民中學的華裔生。
其中,越來越多華裔子弟不明白,為什麼他們不支持獨中或統考,就會被某些激進,且自稱華教捍衛者的人標籤為“漢奸”,或者類似的字眼。
這部分的華裔,包括以國語及方言為母語的峇峇孃惹,或者國語及英語為母語的城市華人,還有就讀華小,但是升學國民中學的華裔。獨中和統考根本與之無關,但是在比較激進的同族攻擊下,逐漸對獨中,甚至華教產生了少許的反感。這些華裔,反而比較能與友族同胞共處。
再者,不是所有獨中都是華裔父母的首選。很多比較有能力的城市家庭,傾向將孩子送入國際學校,或者英語體系的私立中學。其次,是該地區的國民中學名校。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就讀學校的考量,語言不是首選,而是該學校和師資的質素。
再往後退一步,以更宏觀的角度觀看,友族同胞對待統考和獨中,比較溫和的確實存在,但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認為,獨中讓華裔子弟生長於自己族人的世界,而鮮少了解以及體會真正的馬來西亞社會,因而無法達到國民大團結。
我的看法是,華小,我們一起以合理、合法、團結的方式來維持。但是獨中以及統考,請各方華教人士,不要以獨中即是華教,然後以維護華教自居。
國民型中學和國民中學栽培了一代又一代熱愛華語、熱愛中華文化的華裔子弟。當然,獨中也培養了很多傑出馬來西亞人。所以楚河漢界要分明,不要動不動就以“溫水煮青蛙”,一概而論的把不支持獨中和統考的華裔子弟標籤為“反華教”。
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在其回憶錄《我一生的奮鬥:新加坡雙語發展史》第80頁提到 :“馬來亞在1957年獨立後,聯邦政府要把所有自主權的華校改制成國民學校。但是,代表華社的馬華公會反對。聯邦政府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妥協,因此華校得以保存,但是其發展,則遭到限制。而印尼和泰國則關閉他們的中文學校”。
新加坡則是在李光耀的治理下,逐步將有自主權的華校,納入國家英語教育體系下。如今,在新加坡以中文作為媒介的中學,只剩下幾所。但是,所有人都必須在國民學校,每週上兩節的母語課。對新加坡而言,維護母語就只是每週兩節課。而世界上差不多全部國家,少數非土著民族要維護母語,只有是校外補習或者在家學習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