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行呤坐詠

發佈: 7:30am 15/10/2021

社交媒體

鄭詠介

行吟坐詠

臉書

扎克伯格

點擊率

演算法

鄭詠介.萬惡的社交媒體

鄭詠介

但如今的世界並沒有因為而變得更好,相反如今的人們因為有了臉書,反而更傾向於尋求相同理念的人而排斥理念不同的人,甚至彼此攻擊和仇視。

ADVERTISEMENT

上週發生的網絡大事件,最引起大家矚目的,除了臉書、IG、WhatsApp等集體崩潰數小時外,當數臉書前員工爆料臉書決策者的種種惡行了。

事情始於前臉書產品經理豪根向媒體爆料,臉書原本在美國2020總統大選時成立了“內容端正小組”以審查假新聞與不當內容,避免臉書成為外國勢力干擾美國選情的工具。但這個小組在大選後便宣佈解散,顯示臉書並沒有想要長期為臉書上不斷滋長的仇恨言論負上應有的社會責任,放任假新聞和不當言論繼續流竄,因此負氣離職,並決定爆料。

臉書之所以放任假新聞和仇恨言論繼續在自身的平臺上滋長,自然是為了要賺進大筆廣告費。作為一個免費讓大眾使用的社交平臺,臉書最大的收入來源來自於世界各地不斷湧入的廣告費,佔臉書的收入高達九成。而臉書相比其他平臺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掌握客戶的龐大資料,甚至可以通過大數據精準分析出每個人的喜好和行為模式,從而可以為商家精準投放廣告。

但也因為臉書過於依賴廣告收入,因此臉書必須持續維持這種通過來“投其所好”的行為,以便能持續吸引廣告商投放廣告,同時吸引用戶花更多時間瀏覽臉書和IG。這導致臉書的決策者放棄對臉書內容的審查和控制,任由假訊息和仇恨言論廣為傳播,因為這些資訊能吸引大量的,並形成龐大的同溫層。就連美國總統拜登都曾經多次公開指責臉書是縱容冠病疫苗相關的假訊息不斷散播的主要推手,而今年1月6日美國國會山莊的暴動也是由民眾在臉書上發起,而臉書卻無動於衷。

豪根在爆料中提到的另一則重磅資訊則是來自一份針對IG的調查研究。她表示,根據臉書內部自己做的調查研究顯示,IG對兒童和青少年,尤其是女孩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經常使用IG的青少年會更容易對自身的身體形象不滿意,出現厭食傾向,也更容易出現自殺意念,對青少年的發展不僅沒有帶來幫助,反而帶來極大危害。

儘管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已經針對臉書為人類社交帶來的傷害表達了擔憂,也呼籲民眾和政府正視這十多年來人類社會在臉書出現後形成的同溫層、仇恨主義和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等種種課題,但本次的豪根提出的種種指控不僅僅是證實專家學者們所言非虛,更提醒我們必須正視帶來的威脅,不僅政府必須介入管理和規範社交媒體所使用的演算法,用戶也必須為網絡社交的健康發展盡一份力。

遙想當年,臉書創辦人希望自己能創造一個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互相溝通的社交媒體平臺,讓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分國界、種族、性別等差異地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想法,並與他人取得聯繫。

但如今的世界並沒有因為臉書而變得更好,相反如今的人們因為有了臉書,反而更傾向於尋求相同理念的人而排斥理念不同的人,甚至彼此攻擊和仇視。人類社會因為更廣泛的互相比較和互相攻擊而進入前所未有的焦慮和憤怒當中,而對臉書與IG的依賴不僅沒有促進人與人的溝通,反而讓人與人之間更加冷漠,也讓更多人拒絕面對面的溝通,並發展更為親密的互助關係。

由此可見,由於臉書的推波助瀾,人類社會已經開始進入社交焦慮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我們缺乏對他人的信任和同理心,更在意自身的利益和理念是否被認同,而非互相傾聽與互相幫助。社交媒體帶來的傷害降低了每個人的自尊,讓每個人都帶著滿身傷痕進行社交,而親密關係也就變成撫平傷害的過程,而非互相扶持及成長的過程。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15pm 25/03/2025
【周游霓虹国】缺乏自信这件事/周蔚延

我很没有自信。从小到大,身上最缺的,就是自信。

2月最后一个周一早上,刚回到名古屋不久的我因为气温骤降还躲在棉被里磨蹭、滑手机。这时,收到中学同学发来的信息,说她的妈妈正在吃早餐、边看报纸,说着报上有个专栏作家是个住在日本的马六甲人。同学随口一问∶“姓周吗?”同学妈妈∶“你认识?”同学看了一下报纸,发现是我,用手机拍了张照,发来给我。

当下第一个感受是,好尴尬。我不常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转发自己写的文章,修改了一年多才刊出来的学术论文我也没好意思发布,总觉得写得不够好,没什么分享的价值。

每次写作经验都不太一样。有时候,脑里有很多点子,只要一坐下来,就可以一气呵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通常自己都很满意,只不过稿件交出去之后,也还是不太愿意再次面对。有时候,截稿日期将至,却一直没什么特别想写的。这种时候最折腾,可以写好久,即使换地方写,也未必写得出来。交稿时很心虚,可往往这类文章的点阅量,却比预期来得高,我也有点搞不懂。

缺乏自信背后的原因,我好像大致了解,但多年来努力改善,想要提升自己,却没有太大进展。缺乏自信的人生路上,好多时候都是挫败感满满。凡是需要表现自己、争取利益的活儿,都要比别人花上更多的力气去完成,因为连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够好,哪有说服别人的可能?

日本的环境,不太需要个人主义。也就是说,在一个组织机构里,你不需要特别有表现,也不需要时刻为自己争取些什么,所以我那一丁点儿的自信,在这里,还是挺够用的,缺乏自信并没有让我内耗得那么严重。

学了10年还说不好的日语

可在日本,最缺乏自信的是,那学了10年还说不好的日语。语言这件事很奇妙,说得好不好,很多时候得看和你说话或听你说话的人。有时候,我可以说得很好,因为谈话的人很有趣,也表现出对你的谈话内容感兴趣。这种时候,我可以说得很好,因为我想把我知道的、想说的,都说给他听。有沟通的欲望,就能越说越有自信。但如果对方表现得兴趣缺缺,我也就懒得说,说不好。

休息不足、脑袋容易宕机的时候当然也说不好。这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想说日语,但脑袋词库出现的是中文、英文、甚至是马来文,就是没有日文的踪影;以此类推,想说英文的时候,日文会冒出来;还有每次回国,突然需要讲马来语的时候,不知为何脱口而出的是日语。

说日文没自信,让我在日本生活,有很多想做的事,迟迟没有踏出第一步,像是去牙科诊所、上舞蹈教室等。还有一些更琐碎的事,像是打电话到宜家客服,让他们来修刚买不到两年、还在保固期就沉到不行的沙发,打电话取消信用卡等,都在待办事物清单上,迟迟没执行。

最近看到社群媒体有人发文写说,“人的一辈子,想做的事有一万个理由不去做;不想做的事倒是很能委屈自己干一大半辈子”,有感而发,于是当机立断,签下了住家附近的健身房配套,为目标清单上永远都没有删去的“做运动”,埋下了伏笔。

配套就是在网络上签的,在第一次正式踏进健身房之前,我可是做了好多的心理建设,才发现健身就是一门自己从来没接触过的学问,把想要改善的身体部位的日文说法重新复习了一遍,还有恶补了一下各种健身器材装备的使用方法,接下来就要鼓起勇气,开展我的健身人生了。

经过人生大大小小的磨练,自信心多少还是有所提升的,至少慢慢的知道了自己擅长、舒服的领域。累的时候,就待在自己舒适圈里缓一下,也没什么不好的。

你也可能感興趣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