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絡時代來襲,不管是基於熱愛抑或生存,廣播主持人都必須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新事物,即使對轉變有多麼不習慣,依然要學會適應。
報道:郭慧筠
圖片:相關單位提供
ADVERTISEMENT
Isaac王能傑和曉芬都是在廣播界待了超過20年的資深前輩,同樣從砂拉越古晉的電臺出發,也曾一起為CITYPlus FM開荒,還在去年3月起共同錄製播客節目《喂!說人話》。目前曉芬是CITYPlus FM古晉臺的負責人兼主持人,王能傑則剛加入BFM擔任財今節目經理。
待在廣播界的這些年,隨著時間演進,他們見證著廣播電臺經營模式的變化,其中就包括電臺的人力越來越精簡,僅除了BFM,一檔節目還可以容納由五六個臺前幕後工作人員組成的團隊。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CITYPlus FM剛開臺時,主持人同時要身兼製作人的身份,很多工作要處理,包括採集資料、做功課、寫稿、採訪等,一檔節目只有兩個主持人其實相當耗損,所以每次做完節目,都感覺快死掉,回到家也不想說話,直到多年後,才多請了一位製作人給我們。我們最羨慕BFM,他們一檔節目可以有六七個人,證明他們老闆很看重節目素質。”
另一個轉變就是電臺DJ需要走向幕前,曉芬說:“以前我喜歡廣播就是因為我們不需要露臉,就算沒有打扮,也可以開麥說話,聽眾就只是聽我們的聲音,但現在主管會要求我們打扮整齊和化妝,出現在廣播之餘,還要開直播跟聽眾互動,變成不只是收聽率,就連收視率我們也要扛起。”
她坦言不喜歡走向幕前這樣的轉變,甚至想逃避,當初老闆要求她開設粉絲專頁時,她也掙扎了好一段時間,原因是她認為,廣播人不是公眾人物。
“部分娛樂電臺把廣播人打造成偶像,導致我們要注重形象,甚至一些電臺DJ會像藝人般拍廣告、拍電影、出唱片等,所以需要粉絲專頁來經營本身品牌。我一直覺得躲在財經臺或新聞臺背後,應該不需要這樣做,但沒想到還是避免不了這股浪潮。”儘管如此,她承認,電臺DJ走向幕前是自然而然發生,迫於無奈的改變,所以只好適應。
王能傑說,其實媒體不斷在改變,當某件事情走到極致或極端的時候,就像所有電臺的主持人都在臉書拋頭露面,突然間有一家電臺的主持人全部不露臉,回到最原本的聲音傳播,相信就會有聽眾衝著那家電臺去,因為畢竟所謂的可視化廣播也玩了這麼久,聽眾沒什麼新鮮感了。
曉芬發現,很多新一代的電臺主持人不只長得相似,就連聲音、主持方式和節奏,以及口音也類似,變得缺乏個人特色,“可能大家覺得這是基本或標準款,就是大眾會喜歡的樣子,反而缺少了個性,主持人最重要就是要有個人特色。”
《喂!說人話》 踏上播客的旅程
去年3月,由於受疫情影響,待在家裡無聊,加上發現臺灣播客市場大爆發,於是王能傑便邀請曉芬一起錄製播客節目,並取名為《喂!說人話》,還各自買了價值兩三百令吉的麥克風,便踏上播客旅程。
“節目名稱的靈感是來自身邊同事或上司說話不直接,然後我們常在私底下抱怨,他可以說人話嗎?就這樣成為了我們的節目名稱。媒體環境裡有太多限制,大家都不能直接說話,所以希望通過這檔節目,分享或討論平常在公共媒體或傳統媒體不能說的話。”
《喂!說人話》內容圍繞於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大家平常會討論的話題和新聞,也會訪問身邊有趣的人,加上王能傑其實是半個臺灣人,也利用這個節目搭起馬臺交流的橋樑,讓臺灣的朋友更瞭解馬來西亞,而他們訪問特雷門琴專業玩家黃楚原的節目還獲得臺灣僑委會頒發《2020海外華文媒體報導大獎》的 廣播類“華人社區服務獎”。
“相比起電臺,網絡音頻內容沒有限制,跳出電臺框架等同於鬆掉了手銬,我們愛聊什麼就聊什麼,聊多久都可以,沒有人管你,而且聽眾是不受限的,年輕朋友也喜歡我們的節目。”
大家互助,壯大播客的世界
曉芬說,播客的自由度大,由於他們是節目的主事者,要是工作忙起來,可以不用周更,兩個星期更新一次節目也行,沒有靈感的話,也可以暫時放下,等找到精彩內容再做,所有的事情都掌控在自己手裡,非常自在。
另一點是,播客世界友善,不像廣播電臺界壁壘分明,同行如敵國,播客們都會以開放態度互相交流和分享錄製節目的經驗及心得。
“在臺灣的話,不管任何行業,大家都會聚集一起互相幫忙,但馬來西亞的商業氣氛並不是這樣,偏偏華人人口又少,所以我們更應該團結,互相支援。欣慰的是,我們在播客行業裡,有看到這樣的現象,希望以後有盈利了,還是可以繼續保持現在的心態,因為這樣,播客行業才會壯大起來,吸引廣告商投錢進來,特別在疫情期間,不應以消滅敵人來壯大自己,更應該是通過不斷學習和努力來在市場上佔有優勢。”
他們坦言,錄製播客節目純粹是興趣使然,目前還沒進入賺錢階段,唯一的收益就是來自獎項大約七千多令吉的獎金。
“播客市場之所以在臺灣迅速起飛,是因為臺灣的電臺有很多談話性節目,所以臺灣聽眾非常習慣這類型節目,而我們因大部分電臺長期都限制主持人說話時間,因此還需要時間讓聽眾適應談話性節目。”
儘管在本地當播客仍難以賺錢,但曉芬相信自媒體依然會蓬勃發展,“喜歡聽播客節目的聽眾還是有的,只是屬於小眾,不過只要我們照顧好這個小眾市場,繼續壯大內容和提高層次,一定能吸引廣告商,也希望播客以後能變成跟YouTuber一樣,有不同類型的播客,更加的細緻。”
廣播行業還有未來嗎?
有鑑於自媒體和網絡平臺的發展越發蓬勃,他們都認為,電臺轉型勢在必行,“廣播從業員要願意創新,不能十多二十年還做著一樣的節目內容,像整蠱、點歌、寫信給主持人等。另外,本地的電臺資源應重新分配,讓更多小型電臺進來經營,而不是把資源都投放給特定媒體公司,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對廣播行業的發展並不健康。”
更重要是我國政府不應禁錮媒體自由,讓媒體扮演好監督角色,才能向前發展,要不然在自媒體蓬勃的時代,本地傳統媒體會陷於危機之中,因為網絡空間相對自由,會造成受限制的傳統媒體難以經營下去。
曉芬說,年輕人專注力不在電臺已經是多年趨勢,自從有了YouTube、Spotify、Apple Music等平臺,已經分散了聽眾群,加上媒體走向分眾,更導致聽眾大大流失,“當然會擔心電臺遲早被淘汰,但害怕有什麼用呢?大家就做好各自本分,一日為廣播人,終身為廣播人!”
王能傑提醒,現代年輕人對節目的要求越來越具體,要是電臺DJ整天只會嘻嘻哈哈,而他本身比電臺DJ更幽默風趣,為什麼他還要聽電臺DJ說笑話?因此能讓聽眾成長的節目是未來趨勢,而且是分眾的時代,很難會有一檔節目能讓所有人都愛聽。
“唯獨廣播繼續活著,聲音媒體人才能夠有更廣的出路,我們都是熱愛廣播的人,對電臺有一定感情,當然希望電臺可以做得更好,不要再墮落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