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留書活動特別獎作品:別難過,我只是回去找爸媽
ADVERTISEMENT
人,有生必有死,那是定律,只是我們並不知道會落在哪一天。
所以,我響應曾毓林主編的這個活動。這些日子,其實我過得並不順暢,老是得罪人,這種得罪,根本不是我想要的,好像冥冥中註定了的。有一個感覺,難道是我的人生已要走到盡頭?不然為什麼允許自己這樣放肆?其實,死,並不可怕,最怕就是還來不及對家人交代一切,讓家人束手無策,悲傷慌亂。
我這輩子,算是比較幸運的,嫁給了一個顧家的老公,生活在安穩的家。所以就算死了家人也還是可以過得很好。老公,跟你生活了30年,你對這家庭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姐姐們都說我是前世修來的福,才會有這麼好又顧家的好男人。雖然我們沒有什麼共同的愛好,你也從來沒有為我買過一份禮物,但是我也從來不會為這一點小事掛在心上,因為你把薪水都奉上給我,你又哪來剩餘的錢為我買禮物?反而是我,對錢根本沒有什麼觀念,只要有人需要錢,我都毫無保留地掏出錢來。也幸好我們有一個懂事的兒子,自18歲,上大學後,會為我管理錢財問題,才會有今天比較不需為錢擔心的生活。老公,如果我先走了,你可要坦然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刻。千萬不要為我太過悲傷,記得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多交一些朋友,生活才不會那麼的枯燥。幸好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很密切,每天都會通過視頻聊家常話。我很放心,也很寬慰感恩你有這樣好的兄弟姐妹。
輝,如果媽媽先走了,第一件事,就是要你多多照顧爸爸,多關心爸爸,讓爸爸無後顧之憂。這很重要,確記!如果我在這病毒期間走的話,不要回來祭拜我!不要回來祭拜我!不要回來祭拜我!重要的話,要說3次!因為這期間,政府有規定,葬禮一切都要從簡。而且我也一直都有說過,我死後的葬禮一定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我要在一天之內就完成後事,不要在日後再為我做法事。我一向都認為人死了就是死了。看,這過去一年多以來,我們家也走了好幾位長輩,不都是簡單的辦,我們就跟著印尼華僑的做法,什麼都不要,直接火化就好了。看得到的,印尼的舅公,也算是受人尊敬愛戴的老者,家世顯赫,不也草草辦理後事?更何況我們親戚朋友都在外國。我只要在視頻裡看到你就放心了。當然我走了,你沒有在我身邊看著我走,是身為子女的一大憾事。悲傷難過,在所難免,我容許你傷心難過,可以哭,但不能太久,我會不捨,走得更加辛苦,這是一種佛經裡說的,耶穌基督裡也是提倡,用喜樂的心伴著親人走最後一程,讓親人走得無牽無掛,安心的走才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你在走出悲傷後,能早日找到一個心儀的對象,不要再挑剔了,媽媽當年也有夢想,也像你一樣,想要一個符合自己的對象,最後爸爸跟媽的理想對象是南轅北轍。人生,就是要有一個圓滿的家才算成功。切記要保有一顆感恩善良的心。媽的一生,活得也算精彩了!我一直都在強調,無論將來怎樣的死,我都會笑著離開,我抱著感恩的心,感謝老天,讓我這一生走來那麼的順暢,所以我毫無遺憾。
家人們!姐姐哥哥弟弟們!我先走一步了,不要太悲傷,這是人生必須要走的路,辛苦或輕鬆,我們都得承受。我只是回去找爸媽而已。小輩們!你們可以說都是我看著大的,也因為有我的照顧,從小你們可以在一起玩鬧,你們的感情絕對風雨也洗不去的,就像我和我的堂兄弟姐妹一樣。你們要互相扶持,記得,親情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你們堆裡,阿輝是最孤單的,沒有兄弟姐妹,我不在後,請你們多陪陪他!給他有一些溫暖,這是姑姑阿姨對你們的請求!最後,我還要向一位我尊敬的朋友懺悔,我相信,就算一百次的懺悔也難以改變你對我的恨。我那尖酸刻薄的話,帶給你的是汙辱!是收不回的了,那真的是魔鬼才會說的話,結果,今天我真的成了魔鬼了!朋友!其實我心裡,真正想要喊出來的是:老師!您是最最最帥的大叔!我心裡對您的敬佩之情是無法溢於言表的,您那耕農的手,看了我真的很心疼,這才是我真正要表達的!不管你怎樣處罰我,我從來沒有埋怨過,原諒我的一切!原諒壞事做盡的我!來世!如果有來世——我會跟你再見吧?
相關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多数病患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有家属或看护的照顾,但在净愿慈怀之家的马伟益,从得知生病后的否认、接受,到治疗期间,一切生活照料、医疗照护与心理支持,都仰赖身旁净愿慈怀之家志工们的陪伴与关爱。
净愿慈怀之家借由病患与陪伴者的对话,倾听彼此的内心,让生病的人了解他并不孤单。马伟益在净愿慈怀之家治疗的过程中,因为爱与坚持,让失散3年的母子重逢,因为大愿,也让彼此看见相互扶持的力量,让生命没有遗憾。
来自安顺的马伟益在多年前,独自来到吉隆坡这个繁华的都市工作。无奈,3年前的一场中风,击垮了他魁梧的身躯。由于他发生颅内出血,医生为他动了一个紧急的脑部手术,并取出左边的头壳。在入住医院接近3个月后,由于院方无法联系上他的家人将他接回家,所以医院的福利局将他转介到文良港的净愿慈怀之家,以继续得到良好的照护。
当他刚被送进来“净愿”时,原本是瘫痪在床、失去语言与自理能力,也需要透过鼻胃管喂食。后来,经过训练,他渐渐地恢复了吞咽能力,从流质食物到可以吞食固体食物,终于摆脱鼻胃管的禁锢。
净愿志工积极帮忙寻找马伟益家人
由于考虑到他还很年轻,净愿便把他转移到班登英达的中风中心,让他透过物理治疗和针灸,提高康复的机会。马伟益每一天都很积极地做复健,如今已能简单的自理,甚至学习用非惯用的左手来书写。他的毅力不禁让人为之感动,然而在他坚定的心底,一直渴望着能够找到家人并与他们团聚。
在这段艰辛的日子里,马伟益并非孤身一人,净愿慈怀之家成为了他坚强的后盾。尽管净愿曾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却一直未能查到他的家人的音讯。但净愿的志工们从未气馁,锲而不舍地透过各种管道继续打听和追寻。
后来,净愿的志工们决定到国民登记局查询,获得了一些简单的资料,于是便载着马伟益亲自到安顺去寻亲。按照手上所得到的线索,他们挨家挨户地寻找,有些人说不认识马伟益,也有人回应说马伟益的家人已搬迁,不知道他们去向。

虽然,此时天空飘着细雨,却没有浇熄净愿志工们的决心。抱着继续坚持的心态,净愿创办人刘水星师兄建议我们推着马伟益的轮椅,由他指示我们去附近打听,看看是否有人认出马伟益。当礼庭师兄推着马伟益来到一家茶室外,他不断的指着茶室,吚吚呜呜的试图要表达一些什么。
礼庭师兄询问马伟益是否常来这家茶室,他点了点头。志工们向老板娘打听后,得知她是刚接手的店主,所以不认识他。但很感恩的是,她告诉志工们可以去找上一手的老板,因他在这里经营了几十年,或许可以提供帮助。
这个线索让志工们仿佛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继续推着马伟益找到上一任的老板。他一看到店主,便指了指对方再指向自己,表示自己认识对方,而对方看了马伟益一阵子,也表示好像对他有印象,并提到他有一位亲戚在另一个地方经营茶室,依据老板所给的资料,志工们找到了那家茶室。
皇天不负苦心人
终于,在那家茶室,找到了马伟益的伯伯。在志工们的叙述下,他认出了马伟益。由于马伟益的父母已离异,父亲在当天也到外坡去工作了。所以他帮忙联系上他的母亲,并带领志工们去到他母亲的家。
净愿的车子驶入一个木屋区的小径,一个朴素的女人从木屋内走了出来。当坐在轮椅上的马伟益从车子的轮椅升降机缓缓降下来时,他们两母子在门前重逢和四目相投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多次的拥抱和痛哭,表达着无法言喻的思念和喜悦,尽管中风让马伟益无法言语,但他用手势传达着对母亲的爱,也从口中吐出“阿母”的声音。

净愿的志工们向马伟益的母亲了解了她的生活状况,发现以他的母亲目前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因素,是无法照顾马伟益。所以,马伟益会暂时由净愿照护。马伟益的家人也答应,会安排在特别佳节时来见他。
在要返回吉隆坡前,净愿志工们也让马伟益两母子与他的伯伯和家人一起共聚午餐,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团聚。

利人便是利己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生命故事,是爱与坚持的美丽交汇,感谢在这过程中提供信息的每一位善心人,你们是马伟益寻亲过程中的明灯,让他在生命中找到温暖和依靠。
看着眼前抱在一起哭成泪人的失散3年母子相逢的一刻,净愿慈怀之家的院长杨宝美深深感动的说:“我不禁想到佛陀说的‘利人便是利己’,原来一个人的无私,竟然会为他人带来这么大的帮助与温暖,也给了我继续用佛法贡献社会的勇气,人生困顿之际有如此光明的陪伴,是多么美好而激励人心的一幅景象啊!”
圣严法师曾在《病得很健康》一书中提到:“佛教说的‘幅田’一共有8种,其中一种就是‘病田’,也就是照顾病人,意思是说,当你照顾病人时,其实就是在广植自己的福田。”相反地,当我们愿意以感恩的心情让别人在我们身上种植他的福田时,也就成就了一段善缘。
净愿慈怀之家真正聆听病人当下的心声,跟着他想表达的思绪来沟通,哪怕是沉默也不要手足无措,静静地握着他的手,给他一个轻轻的拥抱,或跟他一起诵经持诵佛号,陪病者就会在病人的身上,看见人都会经历的生命风景和课题,更重要的是,若能借由陪病而得到成熟且具成长性的人格,使得陪伴的经验转化为我们生命观的一部分,那么陪病者的志工们与病人,就是真正用生命经验去体会了佛陀所教导的真谛,也携手在觉醒证悟的道路上,更往前迈进了一步。
“净愿慈怀之家” 长期免费收容中风及临终病人,需要社会长期资助。
˙捐款户头名称:Pertubuhan Kebajikan Rumah Kasih Jing Yuan
˙捐款银行户头号码:大众银行 319878 1520(请把 Bank In Slip收据WhatsApp到012-3533113 / 017-3300128 宝美以获取正式收据)
地址:22, Jalan Bunga Tanjung, Taman P.Ramlee, 53000 Setapak, Kuala Lumpur.
和22A&22A-M, Jalan 6/5, Pandan Indah Commercial Park, 55100 Kuala Lumpur.
查询:012-3533 113/017-3300 128
相关文章: 当关爱化为管控 父母与孩子间的照护关系日益紧张 不照顾就是不爱?父母与孩子间的照护冲突 【生命留书2.0】悦阳/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旅僧有晢法师/那些面对死神前常忽略的问题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