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不是一蹴而就,过程中必有颠簸,而实现言论自由的前提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和了解。对于善意的提醒我们可以作出检讨和改进,但对于出自自私和破坏的挑剔我们也不应任由对方予取予求。
ADVERTISEMENT
国产威士忌“Timah”在国际竞赛中获得殊荣,在国内却以另一种形式成为大家的话题。
我们可以发现,某些人的控诉不过就是在吹毛求疵,想要用自己的敏感神经来“净化”这个世界。而这样的情况在网络普及化之后有增无减,看似自由的网络世界其实滋养了一大群充满偏见和不满的人,并让这些人以言论和思想自由的名义,处处限制他人的言论和思想自由。
而这样的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现代人日益依赖网络所带来的社交体验,沉浸于虚拟世界带来的欢愉,而不愿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因此与其面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人,在网络上寻找和自己想法和兴趣相同的人来相处更加没有风险。于是当人们不断从网络世界中寻找同温层,就更难面对多元的现实世界,而对多元世界的排斥会让他们更依赖网络世界的同温层,从而让他们的思想更加无法跳脱框架,形成恶性循环。由此一来,这些人的思想将越来越偏激,也会认为只有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从而导致所有的不认同都包含“辱”的成分。
另一方面,由于资讯唾手可得,假消息和仇恨言论也不断传播,加上现代人越来越忙碌,没有时间消化和整理那么多资讯,于是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在如今的后真相时代,真相如何已经无人在意,大家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资讯而忽略其他事实,不愿让其他事实推翻自己所相信的“事实”。加上社群媒体无与伦比的传播速度和几乎形同虚设的管制,于是仇恨和偏见得以轻易传播至世界的每个角落。
《为什么我们制造出玻璃心世代》一书中,作者便感叹如今的社会盛行的是“安全至上主义”,不仅强调每个人的人身安全,也过于强调我们的心理安全和思想安全。于是我们都过于强调要保护所有人免于被“污染”或被“辱”的危险,避免情感上受到伤害,却导致我们变得更敏感和脆弱,需要更多保护,更容易被“辱”,形成恶性循环。
言论自由不是一蹴而就,过程中必有颠簸,而实现言论自由的前提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和了解。对于善意的提醒我们可以作出检讨和改进,但对于出自自私和破坏的挑剔我们也不应任由对方予取予求。毕竟“万物皆辱”一旦形成就必然会持续,到最后我们只会剩下一个少数人掌控全局,一些人阿谀奉承,而多数人只能被迫沉默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尽管没有了“辱”,却一点也不乾净、不纯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