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是一蹴而就,過程中必有顛簸,而實現言論自由的前提必然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尊重和了解。對於善意的提醒我們可以作出檢討和改進,但對於出自自私和破壞的挑剔我們也不應任由對方予取予求。
ADVERTISEMENT
國產威士忌“Timah”在國際競賽中獲得殊榮,在國內卻以另一種形式成為大家的話題。
我們可以發現,某些人的控訴不過就是在吹毛求疵,想要用自己的敏感神經來“淨化”這個世界。而這樣的情況在網絡普及化之後有增無減,看似自由的網絡世界其實滋養了一大群充滿偏見和不滿的人,並讓這些人以言論和思想自由的名義,處處限制他人的言論和思想自由。
而這樣的現象背後是多重因素導致的。現代人日益依賴網絡所帶來的社交體驗,沉浸於虛擬世界帶來的歡愉,而不願面對現實世界的種種不確定性。因此與其面對現實中形形色色的人,在網絡上尋找和自己想法和興趣相同的人來相處更加沒有風險。於是當人們不斷從網絡世界中尋找同溫層,就更難面對多元的現實世界,而對多元世界的排斥會讓他們更依賴網絡世界的同溫層,從而讓他們的思想更加無法跳脫框架,形成惡性循環。由此一來,這些人的思想將越來越偏激,也會認為只有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從而導致所有的不認同都包含“辱”的成分。
另一方面,由於資訊唾手可得,假消息和仇恨言論也不斷傳播,加上現代人越來越忙碌,沒有時間消化和整理那麼多資訊,於是容易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已經無人在意,大家只會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資訊而忽略其他事實,不願讓其他事實推翻自己所相信的“事實”。加上社群媒體無與倫比的傳播速度和幾乎形同虛設的管制,於是仇恨和偏見得以輕易傳播至世界的每個角落。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一書中,作者便感嘆如今的社會盛行的是“安全至上主義”,不僅強調每個人的人身安全,也過於強調我們的心理安全和思想安全。於是我們都過於強調要保護所有人免於被“汙染”或被“辱”的危險,避免情感上受到傷害,卻導致我們變得更敏感和脆弱,需要更多保護,更容易被“辱”,形成惡性循環。
言論自由不是一蹴而就,過程中必有顛簸,而實現言論自由的前提必然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尊重和了解。對於善意的提醒我們可以作出檢討和改進,但對於出自自私和破壞的挑剔我們也不應任由對方予取予求。畢竟“萬物皆辱”一旦形成就必然會持續,到最後我們只會剩下一個少數人掌控全局,一些人阿諛奉承,而多數人只能被迫沉默的世界。這樣的世界儘管沒有了“辱”,卻一點也不乾淨、不純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