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疫下預算案,民眾不能再抱持“我有什麼好處”的心態。預算案不能只是著眼於小恩小惠,必須著重整個復甦大方向。
ADVERTISEMENT
將在本週五提呈的2022年財政預算案,是冠病疫情下以及財長東姑賽夫魯公佈的第二個預算案,也是首相依斯邁任相後的第一個預算案。
之前,國盟政府面對重重政治壓力,預算案表決一度被視為是對首相的變相信任動議。目前看來,依斯邁已暫時化解不利因素,在政治動盪警報解除下,民眾更可以專注預算案的實質內容。
本次的預算案以4R為主軸,即“復甦”(Recovery)、“韌力”(Resilience)、“改革”(Reform)與“重建”(Restructuring)。
在長達兩年的抗疫與反覆封鎖中,不少行業已千瘡百孔。雖然政府已允許跨州,但很多企業距離恢復元氣仍有一段距離。因此,加速復甦將是本次預算案的重中之重。
經濟學家一般認為,政府將繼續祭出擴張式預算案刺激內需,提高法定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至65%。整體發展開銷料增至625億令,惠及建築及基建發展。
而飽受疫情重創的旅遊與航空業,預料將會獲得各類稅務減免以及獎掖。
在“現金為王”的年代,中小微型企業需要現金流維持營運。因此,政府計劃額外撥款450億令吉給冠病基金。企業預計將持續獲得援助金、薪金津貼以及各類資助配套。
不過,一味丟錢資助也非長久之計。疫情讓不少行業意識到數字轉型的重要性。
因此,財長早前也指出,2022年財政預算案將協助企業加速數字化與自動化進程,強化商業韌力與可持續性。
當然,要加速數字化,首先必須提升網絡設施與覆蓋率,並且加速推進5G。
去年的預算案中,B40獲得多輪援助,如今錢也應該花光了。因此,本次預算案,現金援助料不會缺席。
惟政府必須思索,除了派錢解燃眉之急外,如何能為這些群體提供就業機會,才能一勞永逸。
M40無法期待有錢入袋,最大期望的是能獲得更高稅務回扣,或其他稅務減免。
政府既然打開水龍頭,那“水源”從何而來?
許多人關注政府會否徵收新稅。不過,傳聞中的暴利稅、消費稅、資本利得稅及碳稅等,預料不會這麼快落實。
不過,如果沒推行新稅,那其實也很難寄望政府會降低其他稅務,如公司稅。
要提振經濟,加速復甦,亦不能只靠國內“水源”,除了提振國內投資(DDI)外,政府也必須推專注吸引外來直接投資(FDI),加速經濟重組,推動科技、自動化、數字化和創新進程。
總歸而言,對於疫下預算案,民眾不能再抱持“我有什麼好處”的心態。預算案不能只是著眼於小恩小惠,必須著重整個復甦大方向。
只有經濟政策走在正確方向,放眼永續發展,百業才能走出疫情陰霾,邁向興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