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8/10/2021

焦点

冠病孤儿

冠病遗孤

悲伤五阶段

焦点

冠病孤儿

冠病遗孤

悲伤五阶段

【冠病遺孤/01】冠病孤雛淚,誰來撫慰?

报道:本刊 白慧琪、图:受访者提供

2019年冠狀病毒病肆虐的這段日子,共奪走逾2萬8000條國人的性命。這當中有不少為人父母者,留下未成年的孩子。首相依斯邁沙比利於10月23日的大馬一家基金推介禮上透露,我國共有5173名孩童在冠病疫情中失去單親、雙親或監護人,成為冠病遺孤。

ADVERTISEMENT

有別於一般狀況,因冠病喪親的孩童,還得遵守隔離觀察、速成喪事等冰冷卻必要的防疫程序。近兩年的防疫作戰,我們預防感染、傳染冠病。但憾事發生,也別忽略關注冠病遺孤的心理健康與權益保障。

●報道:本刊 白慧琪
●圖:受訪者提供

民間團體希望行動(Ops Harapan)的心理輔導志工李馨君在這期間遇到一個案例:一家庭全員染上冠病,唯獨女兒倖免,期間一直自我隔離。後來父親不幸病歿,母親觀察到女兒生理有些變化,開始月經失調。“這可能是一種創傷後壓力症狀的表現。”

心理學著名理論“悲傷五階段”,人們經歷悲傷會循序或徘徊在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的階段,最後才接受事實。失去單親或雙親的冠病遺孤也一樣會經歷這些過程,只是每個孩子的反應都不同。

李馨君舉例,有的孩子會關在房裡大哭;有的呆滯麻木,不哭也不鬧;有的不願承認父母已逝。進入“討價還價”階段的,可能自責當初如果多用點消毒液,多注意點,父母也許就不會感染冠病。

“不管年齡多小,當他們的至親因冠病離世,突如其來的傷痛很可能遠超於他們所經歷過的。”希望行動主席黃穎欣說,近兩年來奔波救濟行動,發現還有“冠病遺孤”這一群體是被忽略的。他們召集心理輔導志工,為冠病遺孤提供心靈協助;也聯合兒童權益倡議組織CRIB Foundation合辦#JomPayung計劃,承接這些受傷的青少年及兒童。

希望行動和CRIB基金會合辦#JomPayung計劃,關注冠病遺孤的心理健康和法律權益。

要知道,一個人確診冠病,若不幸發展成重症,甚至死亡,過程非常倉促。從過往新聞報道的案例可知,在患者送上救護車的那一刻,很可能就是訣別。

這也是冠病遺孤和一般喪親孩童的最大差異。父母確診後被送往醫院卻不幸離世,整個過程也許才十多天,又短又急。孩子往往沒能好好向父母道別,喪禮也被迫辦得倉促,還得面對未知的未來。

也是大馬註冊心理輔導師的李馨君說,冠病遺孤面對各種焦慮和無助。因為父母確診,孩子也需要隔離,見不到外人,外人又不能接濟,猶如處在孤島。

她提醒,面對如此巨大的傷痛,孩子需經歷長時間才能復原,周遭的大人得長期關注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尤其,人們在面對危急情況時往往會理智地先處理眼前的事情,反而鎖上情緒,沒有反應。等到生活漸漸恢復穩定後,孩子的負面行為和反應才會出現,例如沉迷遊戲或玩具、愛發脾氣、睡不好、發噩夢、尿床等。

大人要適時適當告知死訊

遺孤泛指18歲以下,失去單親或雙親的青少年和兒童。青少年較兒童更懂得用言語表達情緒,但作為老大的孩子可能本能地要協助家裡扛起責任,把自己的情緒先擺一旁。李馨君在其他家庭治療案例遇過,有者把自己的悲傷鎖起來,等到8年、10年以後問題才浮現。

“還有的情況是孩子太小,可能連死亡都還不理解。”另一個希望行動心理輔導志工朱美凌強調,親友得在適當的情況告訴遺孤正確的資訊。有些大人委婉告訴遺孤“父母遠行了”,在年紀小的孩子聽來會誤以為父母真的只是出門,不久就會回來。進入“否認”階段的孩子可能會想父母生自己的氣才一直不回來;抑或都把家裡弄得一團亂了,父母怎麼還不回來?

無論孩子失去的是雙親或單親,周圍的大人都要懂得適時適當地告知死訊。李馨君提醒,如果一開始就給予誤導訊息,事後將更難說明清楚。談論死亡或者其他嚴肅、難過的訊息都是困難的。不管是剩下來父親、母親或親友,建議找個不受干擾的空間,耐心且語氣溫和地慢慢訴說。大人要明白討論過程中會有情緒,允許哭泣,視孩子的反應,不必一次談完。

“通常9歲以下的孩子還太小,並不能真正瞭解死亡,可能還不能感覺什麼是‘永遠失去’。”李馨君提醒,大人也不要眼見小孩沒有哭鬧就覺得有問題,要多觀察他們日常生活規律和從前有何不同。

李馨君:哀傷是要處理的,不處理或沒有妥善處理,以後可能會有其他副作用。

瘟疫時代,讓人不得不正視死亡,尤其不少冠病死亡案例,病患送醫後就不再回來。朱美凌坦言,亞洲人的文化不習慣和孩子預演死亡,覺得提早談死好像在詛咒自己,但她認為,事情發生前得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父母可以告知送醫後的可能情況,並寫下自己信任且孩子也熟悉的親友電話號碼,萬一出事孩子就知道該向誰求助。

留下來的大人得先照顧好自己

失去單親的遺孤,還有剩下來的父親或母親照顧;失去雙親的,則最好交由親近的親友撫養。李馨君說,孩子應該在熟悉的環境長大,最後的選擇才是孤兒院。那麼,面對喪親的孩子,大人該怎麼辦?

希望行動志工蔡菁敏遇過個案,丈夫冠病病歿,遺下妻子和3名小孩。他是家裡的經濟和生活支柱,料理一切大小事。妻子沉浸在悲傷中,直言一直以來只會煮飯和照顧小孩,她不懂得開車,不知如何外出工作,不懂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的確,留下來的父親或母親,自己也在承擔喪偶悲痛,同時得堅強起來照料孩子。李馨君建議,留下來的大人要先照顧好自己,給予自己個人時間和空間消化情緒。難過時找朋友訴說心事,也不妨去學習新事物,找到生活重心,最重要的是,勇敢尋求幫助。

至於代為撫養的親友,朱美凌強調,應保持“支持”而非“可憐”的心態對待遺孤,否則他們真的會自覺只是被可憐。當然,遺孤進入親友家庭,雙方一定有許多生活習慣不一樣,芝麻小事如關燈、扭緊水龍頭等習慣都有待磨合。

朱美凌:父母可以告知送醫後的可能情況,並寫下自己信任且孩子也熟悉的親友電話號碼,萬一出事孩子就知道該向誰求助。

要注意的是,“約法三章”可能讓初來乍到的孩子感覺不受歡迎,踏入他人的領地。“我們可以教導孩子省電省水是美德,而不是脫口而出‘不要浪費我的水電’或‘不要浪費我的錢’。”

“要先建立關係橋樑。”李馨君叮嚀,青少年往往愛把自己封閉起來,大人也不應要求孩子主動改變,心急認為“這孩子來到我家怎麼什麼都不做”。把孩子接過來撫養,首先要給予他們感到安全,建立健康的溝通管道,例如每週一個固定時段,讓孩子能在一對一私人的空間好好表達心中想法。第二,留意孩子的生活規律,確保孩子的睡眠、飲食、學業和娛樂活動都均衡。

冠病遺孤在喪親痛苦中進入新的家庭,需要一段時間慢慢適應。孩子,尤其是青少年總是比較被動,因此大人要主動一點釋出善意。親友家裡的表兄弟姐妹,年紀相仿也許有較多話題,可以主動拉近關係。

哀傷要處理,要多留意小孩的情緒反應

疫情進入地方性流行階段,雖然大部分人的生活陸續回到正軌,但日常生活口罩不能少,去到哪兒大家都相互提醒遵守防疫措施。朱美凌點出,有關冠病的一切資訊,都有可能一再提醒遺孤,就是這個可惡的冠病奪走了父母的性命。

蔡菁敏幫助過一個案,丈夫冠病病歿後,妻子獨自照顧3名小孩,卻不懂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李馨君也贊同,因車禍失去父母的孩子可能從此有陰影。而現在到處都可見可聽到冠病的資訊,也有可能成為孩子情緒變化的引發點。

“哀傷是要處理的,不處理或沒有妥善處理,以後可能會有其他副作用。”因此,留下來的大人務必要留意孩子聽到有關冠病資訊時的反應,才有頭緒去進一步瞭解他們的情緒。


延伸閱讀:

【冠病遺孤/02】悲傷過後迴歸現實,遺孤權益如何保障?

相關稿件:

【無國籍小孩/01】掙破身分的牢房 漫長博弈,考驗耐心與心理素質

【關愛棄嬰行動/01】聽得見的棄嬰哭聲 棄嬰箱拯救生命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