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
作者◆蔡雯愛
夜
ADVERTISEMENT
靜靜地
獨處一隅
思念著
無法碰面的
晝
【呂育陶點評】這是一首看起來簡單的詩,不簡單的是文字多歧義,第三句“獨處一隅”,可以是夜晚某人靜坐在角落,想念著無法見面的另一人,也可以直指夜晚本身,把夜晚擬人化,想念著永遠隔開的白晝。全詩以晝夜的對比,勾畫出安靜時浮出的思念情緒, 意象準確,令人反覆咀嚼,為那無緣見面的遺憾感嘆。
2.偷窺五月
作者◆傅嘉正
我透過房門的縫
偷窺門外盛放的五月
大地炎熱如火,燃燒眾多遠行的慾望
被鐐銬困住的雙足走不出
地圖的路線,只得透過小小方格
聆聽萬物闡述的境況
雙足於第一個五月喪失主權
終日反鎖在四堵牆內維護
生命週期。路上行人因烈陽而蒸發
車流停止流動,建築體內失去
運作的細胞。線上世界卻活了過來
熱絡的叫賣、喧鬧的直播、四竄的小道消息
被眾人攪動了四百次
調成一杯咖啡麻痺感官
第二個五月,升起的曙光悄然轉暗
反彈的數字二次綁架
逐漸明朗的步伐
備考的學子、通勤的白領、堅守的前線再次
送別日光。商場吐出人流,學校虛擬化知識
餐廳不再收留的食客,一如國會大廈拒絕接納
急躁的政客。我重回屋瓦之下與自己相聚
通過失去鑰匙的鑰匙孔
重新窺看這個五月
五月的風拂過噤聲的城市
我躲在堡壘裡聽雨聲捎來的故事
日復一日空等一扇敞開的窗
和一個不需
窺探的理由
【呂育陶點評】全詩分兩個段落描寫不同的五月,去年五月是也是第一次行管令實行之時,雖然天氣悶熱,那時網上直播剛盛行,許多人還無聊在家攪拌Dalgona咖啡取樂,今年五月被每日三四千的確診病例困擾,國人被反彈的數字綁架,商場失去人潮,不出戶的作者只好透過丟失鑰匙的鑰匙孔,偷窺外頭世界。失去鑰匙暗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打開大門,重新外出,這也是大家的心聲。
3.窗外依然下著去年的雨
作者◆葉思杏
風在圍籬之外止步
日常是一朵不能移動的雲
鑰匙斷在鑰匙洞裡
生活是一扇打不開的門
被藏匿的人繼續被囚困在屋子裡
我仍舊堅守著方圓十公里的領土
窗外依然下著去年的雨
【呂育陶點評】作者以一個超現實的畫面,風靜止在籬笆外頭,雲不能移動,比喻嚴格的行管令在執行,不能跨州跨縣。作者住在鑰匙被折斷的屋子裡,生活就成了一扇打不開的門。諷刺的是,人民雖然躲在十公里半徑內不跨越,但情況還是一樣和去年一樣,連雨也是去年的。
4.延續生活的方式
作者◆丁俊勇
2
再次關起了門,我以為
保持安靜獨居拒絕一切陌生
聽從一切安排嚴厲守己以後
世界終能在一次次關起門後恢復成
我們已漸漸不熟悉的模樣
偶爾打開門走出戶外
在新常態裡我們反覆演練著
安全距離,唯有用僅剩的眼神相互
傾訴。你
還會記得嗎?
3
決定當一隻被禁錮的鳥以後
冷冰冰的雨下在
大太陽的時候猶如慢性的
末日。我和你都躲在
安全距離裡獨自
熬煮無所事事的歲月
【呂育陶點評】這原本來自四首詩的組詩,長期獨居在家,熟悉的世界已經變成“漸漸不熟悉的模樣”,反諷手法撞擊了我們的思維,大家彷彿忘了原本的生活方式,作者把這種種被環境壓迫的感覺,投射在詩的書寫裡,安全距離在詩中重複使用,大家都在“熬煮無所事事的歲月”。詩中只有等待而沒有任何抗爭,恰恰是第二輪疫情大部分人的貼身感受。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回望在新纪元大学学院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有幸参与由文学与社会科学院院长伍燕翎教授策划与指导的“新纪元马华文学书房系列”制作企划。我与同学负责导读吕育陶的〈历史折断的地方——给苏丹街〉,起初只是课堂上的一个延伸任务,却意外成为我理解“文学”与“地方”的起点。
苏丹街,是一条我并不熟悉的街道,却因文字而变得立体。吕育陶以诗意而沉着的笔触,书写这条街所承载的历史、人情与变迁。透过反复阅读、撰写脚本、讨论拍摄内容,我逐渐意识到,这不仅是他者的故事,更是我们共同的经验——马来西亚土地上的转变与记忆,原来可以透过文学如此深刻地被感知。
在阅读与讨论之外,我们也走进茨厂街,用镜头捕捉它的样貌。街上的人流、老建筑、庙宇与声音,似乎都藏着一段段无声的故事。与在地长者访谈时,我们听到了许多关于这里曾经的热闹与流变:被改写的街道,被替换的生活片段。那一刻,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文学书写的不只是个体情感,也是一座城市、一个族群的命运。
毕业后,我参与由廖文辉教授带领的村镇史料搜集计划,走访各地乡镇,与在地居民交谈,整理口述历史与文献资料,并将这些成果汇整发表。这项工作让我接触到许多未曾被书写的故事,那些被时代边缘化,却又见证了国家从殖民走向独立的小村镇记忆。
有趣的是,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吕育陶的诗,想起我们拍摄影片时讨论的“地方独有的本土记忆”。我忽然意识到,那堂文学课不仅教会我如何细读文本、解析文本,更让我明白,文学与现实,其实并不遥远。
如果说导读那首诗让我“以文学理解地方”,那么如今的田野调查,则是“以地方体会文学”。“马华文学书房系列影片”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课堂作业,而是一扇开启我认识乡土、理解历史的大门。
它让我明白,文学不只是纸上的方块字,而是我们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刻且绵长的连接。在这来来回回的阅读、拍摄与倾听之间,我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为何需要写作、需要记录、需要留下。这不仅是创作的实践,更是一种对人文与历史的温柔守护。我们记录的不只是一则故事,而是一个族群、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走到今天的轨迹。(汤美珍为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2021年届毕业生、村镇史料搜集计划研究助理)
相关文章:
【立体的马华文学01】新纪元马华文学书房系列影片:见证本土文学的光辉时刻
【立体的马华文学02】锺晓莹/从书页到光影: 重拾马华文学中的华人记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