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10am 31/10/2021

安焕然

边缘评论

河婆客家人

客家

酿豆腐

大埔

文冬广西式客家酿豆腐

安焕然.大马的客家酿豆腐

安焕然

纵然各有地域性的“小异”吃法和煮法,名之“,市场大,顾客也听得明白。当然这也可能是一种从祖籍地缘认同走向“客家”身分认同的族群意识强化所致。

ADVERTISEMENT

我们常说“客家”酿豆腐。但酿豆腐应该不是客家人的专有美食,而且即使是“客家酿豆腐”,我在中国客家“大本营”梅县和等地吃的酿豆腐,也是和马来西亚食阁普遍一般贩卖的酿豆腐,在做法上是有些许差别的。

曾经接待过来自中国广东大埔客家大本营地区的厦大学生,请他吃大马“客家酿豆腐”,这名来自大埔客家“原乡”的中国学生看到“大马客家酿豆腐”颇为惊讶。大为不解地说:“把豆腐炸乾,放冷,整个豆腐都‘收缩’,原有的豆腐口感都被破坏了。怎么会这样呢?”

在中国梅县和大埔,酿豆腐一般是微煎一面的白豆腐,再放入砂锅煮食,有些许咸香浓汁,端桌上来是“热热烧烧”的白豆腐。这本就是梅县和大埔传统客家菜强调的油、咸、烧(烫热)的主调。但大马客家酿豆腐,一般却是油炸,上桌时间一久,基本已是放冷(不烧)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很想找出这个莫名其妙的差异性。其“变样”的关键在什么地方?事实上,在马来西亚所谓的客家酿豆腐,虽然泛称“客家”,却也同中有异,因祖籍地缘的差异而至少有河婆式(主要在柔佛古来一带)、大埔式、广西式等等(在东马听说还有龙川)的酿豆腐。此外,马来西亚还有粤系潮系和闽系酿豆腐,另有海南酿豆腐,本源应属潮粤系,皆以鱼肉为主,而不像客家以猪肉加夹咸鱼为主酿。酿豆腐不全然是“客家”的专利。

就我所知,本地传统大埔客家家庭,在家里若要吃得精致,端菜上桌讲究一些,的确是会承袭如同上述在中国祖籍原乡客家大本营所见,微煎一面白豆腐之后,再放入砂锅煮食加汤汁,油咸香而且烫烧。此外,一些地区,如则一般加了黄豆等之类的食材熬出鲜甜的热汤头,酿豆腐一般也分两种,一是油炸,一是带有汤汁的鲜嫩烧热白豆腐,任君选择。

至于原本就在柔佛古来郊区务农劳作的,虽也是如市场摊贩般的油炸,但在吃法上有点特别,大块香炸酿豆腐配用一大片生菜包起来大口咬嚼。生菜的清脆,中和了酿豆腐的油与咸,另有一番口感。但市场小摊贩所售卖的酿豆腐,一般不会名之为大埔酿豆腐或河婆酿豆腐,而以客家酿豆腐名之。这可能是市场化考量的“打造”。

纵然各有地域性的“小异”吃法和煮法,名之“客家”酿豆腐,市场大,顾客也听得明白。当然这也可能是一种从祖籍地缘认同走向“客家”身分认同的族群意识强化所致。惟广西式的还有一种“酿豆腐卜”,一般配有豆熬汤头。一些标榜特色菜的餐馆会写说那是广西酿肉豆腐卜。

惟相较于本地闽粤(包括海南)肉馅以海鲜鱼浆为主的酿豆腐,而客家酿豆腐其肉馅则是以猪肉碎加咸鱼的咸香厚实为主调。内馅很饱满厚实、大块切片,这是“客家本色”。把酿豆腐拿来油炸、放冷了食用,相信是在地的“变样”。这可能是与早期本地客家人的劳作较为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紧急法令下华人新村的建立,居民要出外劳作、割胶,其劳作地点与住家有段距离。一次性多量的油炸后放冷,一来方便携带,二来若在家上菜端桌也耐久,一日三餐皆宜,方便劳作之人的食用。

另一个原因,可能也是因为本地平价饮食摊贩客家酿豆腐的涌现,目前一片油炸酿豆腐,市场小摊贩一般才卖RM1.20-1.80之间,是一种经济实惠、方便化的平价产出。而且样式多元,除了酿豆腐,还有酿笳子、酿苦瓜、酿羊角豆(秋葵)、酿辣椒等等,甚至还有酿番笳、酿香菇,再兼油炸腐竹皮,样式非常丰富,选择性多。另,听说在中国广东、香港等地也有一种和上述很类似的街边平价小吃“煎酿三实”。只是港式煎酿的馅料主要是鱼浆肉馅。

此外,我们本地的马来清真食阁也有受华人饮食文化影响的酿豆腐。其馅料也是鱼浆,禁用猪肉碎。而且马来人称这酿豆腐为Yong Tau Foo。这是一个方言译音,除了Foo有点类似客家之外,Yong和Tau基本是粤语和闽语音译,亦可窥酿豆腐之传入马来清真食品,其间的客家元素是被淡化的。这饮食文化的交流,可能也跟早期马来人与华人的经济互动,主要是以做生意的闽粤籍贯人士为主有关吧!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anhuarantankejiacai_pos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