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香港娛樂事業發展迅速,港劇和粵語流行歌曲在本地大受歡迎,很多人不但喜歡看港劇、聽粵語歌,對風趣詼諧的粵語歇後語、諺語、粵音詩詞等,有如數家珍寶。
ADVERTISEMENT
時至今日,年輕一輩的語言養分和環境不同,很多長輩只以華語英語和孩子溝通,在有限的方言語言環境下,越來越少年輕人能把方言給說好,很難數出有哪些詼諧好笑、充滿智慧的粵語俗語。
用粵語交流時,你有留意過自己在說“我”、“城市”、“天使 ”的發音嗎?大腹便便、履行責任、凝固、酗酒等,這些我們經常使用的文字,你能用粵語把它們念出來?䒐䒏、齮齕、佗佻、搞窉窉,這些我們講粵語經常會用到的詞彙,究竟系咩嚟㗎?
(唔識?買份報紙來睇下喇!)
關瑞瓊/粵語廣播劇的流金歲月
許多人對“麗的呼聲”懷有一份情懷。“麗的呼聲”是一家在英國註冊的Rediffusion Limited公司譯名。1949年,吉隆坡麗的呼聲啟播,隨後幾年分別在檳城和怡保設臺廣播,一直到1997年12月31日才正式停播,維持了48年。
那時並不是家家都有電視,麗的呼聲比電視便宜許多,拉條線就可以在家安裝一架。清晨6點,麗的呼聲準時奏唱國歌,開啟一天的節目,晚上12點準時收聲,一天18個小時不間斷,還可以充當鬧鐘。
在那個資訊和娛樂事業還未蓬勃發展的年代,有不少市民都是聽麗的呼聲長大,有人每天追聽“李大傻講古”,有人中午邊準備午餐邊收聽廣播劇,有人喜歡歌曲點播節目,而萬字迷一定會準時收聽成績報告。可以說,這個提供有線廣播服務的褐色方形木箱子,曾陪伴許多人成長,也是許多人對廣播劇、粵劇粵曲、廣東歌的啟蒙,是傳播粵語娛樂文化的重要平臺。
配合主題,我們訪談了幾位粵語播音人,分別有演出過多部廣播劇的關瑞瓊、曾擔任DJ的李進文,以及負責分類小廣告和粵曲粵劇的冼偉國。
訪問當天特別有意義,3位老同事再度相聚,一起敘舊閒話家常,彷彿進入時光隧道,除了分享粵語播音的趣事和知識,也緬懷那些年同在小黃屋的往事。冼偉國和關瑞瓊太久沒見面,這一見竟是相隔20多年以後,進門即哄哄一堂。

縱橫廣播界40年,受人敬仰
在那個娛樂不多、電視還未普及的年代,電臺一天有五六個時段播放廣播劇,比現在僅一個時段更加多樣豐富,題材包括武俠、靈異、愛情等,無論是在工廠工作的女生,在準備午餐的家庭主婦,或是在複習作業的學生,時間一到就會在小箱子前“聽古仔”。
喜愛聽麗的呼聲或988電臺廣播劇的聽眾,對“關瑞瓊”這個名字不陌生,身形嬌小的她有著清脆的嗓音,只要張口說話,許多人都會忍不住說道:“我是聽她的話劇長大的。”
關瑞瓊在70年代擔任廣播劇演員,曾在劇中飾演童星、女主角等角色,亦擔任過編劇、導演、配音等職務,至今有四十多年,演出及執導的廣播話劇不計其數,後期培養了無數青年廣播人才,是廣播界受人敬仰的導師,亦曾經錄製語音節目教廣府話,直至2014年左右全身而退,結束在電臺的工作生涯。
她自小居住在茨廠街一帶,跟身邊所有的親友鄰居和同學都用廣東話交談,鮮少說華語。
“我小時候最喜歡就是聽香港製作的廣播劇‘夜半奇談’,半小時左右,一個人說完整個故事。”她笑說,那時沒那麼多娛樂,大家聽的歌看的戲,都是以廣東話為主,受到香港電視劇集的影響 ,讓她的廣東話詞彙和句子組織更加豐富。

邊念劇本對白,邊臨場製造音效
1973年以前,本地麗的呼聲播放的粵語廣播劇主要由香港麗的呼聲提供錄音帶。1973年,麗的呼聲招收第一批本地廣播劇演員,在吉隆坡成立粵語話劇組,前來應徵的人數據聞有上千人。
憑著一口標準流利的粵語,當時19歲的關瑞瓊成功被錄取和接受3個月的訓練,最後順利進入麗的呼聲,成為第一期話劇組組員。
當年廣播劇演員除了聲音演出,還得參與《歡樂星期天》節目,在戲院登臺表演,因此關瑞瓊入行後不但要錄製廣播劇,還得學習編劇、配音、唱歌、跳舞等,全是邊做邊學。
為什麼廣播劇採用粵語而不是華語或其他方言?
關瑞瓊解釋道,由於麗的呼聲所在地區是怡保、吉隆坡和檳城,怡保和吉隆坡以粵語聽眾為主,故使用粵語,隨後兩三年間,電臺分別成立了夏語話劇組和潮語話劇組,滿足不同籍貫聽眾的需求。
她指出,開始錄製一部話劇之前,演員都會先拿劇本,消化劇本和角色。到了錄製當天,大家聚在錄音室裡,對於哪些對白細節需要改動,想帶出怎樣的效果,全都會互相提議及討論,集思廣益,對稿和彩排,然後才正式錄製。
廣播劇演員向來給人一股神秘感,只聞其聲,不見其貌。據關瑞瓊的描述,演員除了看劇本唸對白,還得負責臨場音效,例如海浪、武打戲過招拆招、沙石、手機鈴聲響起、走路奔跑等等的聲音,全在小小的錄音室內即場製造出來,不僅要模擬逼真,音效還得掐中時間點,以合乎劇情的故事發展。
一眾演員都是好戲之人,平時建立起很好的默契,每晚平均會錄製兩集,最高峰時,一個月下來有可能會錄製多達7部廣播劇。

聲音要有戲,讓聽眾聽出情緒
廣播劇講究聽覺效果,問話劇演員對自身粵語有什麼要求,關瑞瓊說:
“以話劇來說,語音一定要好,人家看不到你,因此需要靠你將這些情緒、故事發生的事表達出來,而且我們對白很多,跟電影不同,演員A出場一個生氣的眼神,然後演員B呆滯的表情,整個畫面故事就出來了,不需說話。但廣播劇演員不能,不然觀眾就會以為麗的呼聲壞了。”就算沒說明,也要有些聲音效果讓聽眾知道劇情走向。
“聲音裡面要有戲。”如何利用聲音演繹和表達掙扎、恐懼、愉快、生氣等複雜情緒和內心戲,怎麼塑造人物形象,都需要話劇演員細細揣摩。
她強調:“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想像空間。無論是編劇和演員,包括聽眾,聽了以後要想像,你和我的想像可能有些不同,這會帶給我們極大的想像空間。”沒有畫面,反而留下了更廣闊的天地,跟隨收音機裡神奇的語言和聲音,展開想像的翅膀,或許就是廣播劇聲音魅力的所在。

李進文/受香港影視歌影響,原來廣東話咁好聽……
“我小小個就聽麗的呼聲,到現在,那句‘碧海青天夜夜心’我都記得,是我詩歌朗讀的啟蒙。”
李進文本身是廣東人,“在媽媽肚裡就開始講廣東話”,自小聽廣播劇長大,是個“在外玩耍後會準時回家聽李大傻講古仔”的孩子,看的幾乎是粵語電視戲劇。
“我印象很深的一部電影叫《大家樂》,黃霑拍的,和溫拿樂隊一起演出,戲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哇,原來廣東話可以朗讀詩詞古文,原來廣東話好好聽,我就開始有這樣的觀念。後來1976年左右,許冠傑的歌就流行起來。”
和許多人一樣,李進文深受香港歌神許冠傑的粵語歌曲影響,鬼馬通俗且帶有警世意味的歌詞,往往唱出小市民的心聲。
例如〈半斤八両〉:我哋呢班打工仔,通街走糴直頭系壞腸胃,搵嗰些少到月底點夠洗(奀過鬼) ,確係認真溼滯;另一曲〈制水歌〉:又制水真正真冇樂趣,又制水的確系無謂,又制水今晚點沖涼,成晚要幹煎真撞鬼。還有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仍適合想學好粵語的年輕人,邊聽邊感受歌中趣致的粵語文化。
也因為這些歌曲,讓李進文學會很多廣東詞彙,“才知道,中文字是可以用廣東話讀出來的。”

廣東話流利,順利當上DJ
1987年,20出頭的李進文參加麗的呼聲招收DJ面試活動,因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而被錄取,在接受3個月訓練後正式成為DJ。
DJ,即Disc Jockey,唱片騎師。她補充,麗的呼聲是馬來西亞最早用DJ稱呼“節目主持人”的電臺,當時DJ的主持風格和特色主要參考香港的電臺。
她表示,DJ可自己挑選唱片和撰稿,在專屬節目裡分享自己想談的話題,播音人只要語音標準、聲音好聽,展現個人特色即可。相比之下,話劇組演員需要揣摩和飾演不同角色,而負責分類小廣告的同事需要字句圓潤清晰、鏗鏘有力,DJ則擁有更大更自由的發揮空間。

粵語秘籍傍身,自我檢討粵語發音
雖說DJ可以用舒服的語氣腔調,跟聽眾分享貼近日常和生活的話題,但不代表可以胡亂讀錯字音聲調。向來做事認真的李進文經常會自我檢討,即便是從小聽到大的粵語,也會不斷地研究和向人請教某些字詞的正確發音。
訪問那天,李進文手上就帶著幾本用了二三十年的“粵語秘籍”——《廣州話普通話口語詞對譯手冊》、易讀錯字詞的手抄筆記等。在她看來:“語言就是我的工具,當然要磨利。”
比如:子欲養而親不在,應要讀成子欲養(‘讓’粵音)而親不在;敬業樂業,要讀成敬業樂(‘餚’粵音)業。她意味深長說道:“動詞和名詞,古音是不同的,它有講究。”
說罷又舉出人們常常讀錯的幾個粵語詞彙:保持緘(gaam1)默 ,回饋(gwai6 )等,念出來是幾乎讓人不敢相信:難道大家看了多年的TVB戲劇也念錯了?
“香港人有可能未必是對的,查字典求證,問一些有研究的老師,穩陣啲 。”

冼偉國/本地粵語點解少咗一個聲調?
說起來,冼偉國算得上是李進文口中那位“有研究的老師”,入行後的李進文經常向他請教字音問題。
冼偉國70年代加入麗的呼聲,負責分類小廣告,即電臺廣告。當時的電臺廣告一天內會分3個時段播出,每次播報十多則小廣告,有如現在的新聞播報。李進文特別記得一則廣告,“塞塞塞,通通通,喉塞搵喉通,廁所塞,水喉漏…….”。
同樣使用粵語,但表現方式不同。廣播員念分類小廣告,粒粒字都要很清晰,要朗朗上口,中氣要足,不需要很花俏,但念起來要傳神,聲音亮得來會讓人覺得很舒服,讓別人聽了會對該產品有良好印象。
除了負責分類小廣告,冼偉國也錄製粵曲粵劇,工作的同時,他也自己研究學習語音,經常書寫關於本地方言語音的文章,以“冼星航”筆名投稿報刊上。在他看來,語言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用得廣和不廣而已。
令人敬佩的是,他在年過半百之時遠赴廣州暨南大學修讀漢語言文字學,鑽研語言文化。

粵語同等於廣東話?
問粵語同等於廣東話嗎?
冼偉國答道,“嚴格來說,粵語是以廣州話作為代表。廣義來說,廣東話包括廣府話、客家話、潮州話,以前尚包括海南話,狹義來說就是指廣州話。在中國一帶,有的人會稱粵語為白話,即通俗易聽的意思。”
粵語有九聲六調,解釋起來或許有點複雜,其實有不少有趣通俗的發音口訣,例如“三碗細牛腩面一百碟”。
語言是活的,會隨著時代環境的轉變而變化,研究語言發展軌跡的趣味恰恰在此。冼偉國指出,雖然香港文化影響本地粵語甚深,但本地粵語受客家話的影響也不小。
以他觀察,近百年來,本地粵語其實已沒有陽上聲(本地陽上聲字已和陰去聲字合流),比廣州粵語的9個聲調少了一個,這是因為早期吉隆坡以客家人居多,本地廣東話多受客家話影響,比如一次兩次的“次”,有人會說一“擺”兩“擺”,這裡的“擺”其實是客家話;粵語“狗熊”,很多人讀成“狗溶”。

年輕人說粵語懶音重
3人指出,如今年輕一輩所處的粵語環境有限 ,年輕人雖然口說華語,但很多時候他們是用華語來說粵語,比如“等埋我啦”、“你吃先”,兩者參雜起來,結果華語粵語都說不好。
再者是“懶音”現象,許多人往往將“我”念成“o3”(廣州香港依然念o5),“你”念成“李”,“如果”念成“如個”。
也是一名語言實踐工作者的李進文表示,雖說本地大雜燴的語言環境由來已久,但在稍微正式的場合環境,還需以正式的語言去表達溝通。身為廣播人或聲音工作者,如果連自身都沒辦法展現何謂標準粵語或華語,那就是自己的責任。
對於很多人認為“能溝通就好,不需要說得那麼標準”的想法,她直接抨擊道:“這種不是自滿嗎?我們從小不是學過謙受益滿招損嗎?”她說道,本地人往往為了自己不願意努力,而合理化某一些很荒謬的論調——把語言說得標準,難道就不接地氣?
這幾年,李進文深深體會到越來越少人能把粵語給說好。“像我們的電臺,你有時會聽到他們的廣東話不正,少了第五聲,怎樣聽都好像欠了一些東西。比如‘城市’,會念成城‘試’(粵語發音),讀成高音了,比如‘天使’,原本是高音的,就說成‘史’(粵語發音),音不準,也沒有那種韻味。”
30年後,還有多少人會說廣東話?
“看到廣州和香港的情況及政治因素,我突然感嘆,30年後,說廣東話的人可能會很少很少。大概4年前,只要學生說要學廣東話,我就立刻說,教,頂硬上我都教。”
雖然自身沒太多的經驗,但她積極蒐集相關資料,附加一兩堂粵語語音課程,讓學生從聲母、韻母、用詞等學起,懂得粵語發音,用粵語朗讀文稿或對話、簡單採訪之類,以便日後能夠運用於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算是為鼓勵年輕一輩講好粵語盡一份綿力。
她不忘強調,語言應該從小學習。“語言不是說有老師教就可以,還要有那個環境。13歲之前學語言是最好的,那是吸收階段,小朋友聽到就是手到拿來,一聽就會,事半功倍。”希望家長能及早正視,多用方言與孩子交流,將豐富有趣的粵語文化和精髓保存下去。

(一)念一念
用粵語念出以下文字:
01.夜觀星宿(秀)
02.一去不復返(埠)
03.仙樂飄飄(嶽)
04.彳亍前行(斥速)
05.侃侃而談(罕)
06.造詣甚深(醋藝)
07.一幀圖片(徵)
08.蓬頭垢面(救)
09.吭聲而歌(杭)
10.有條不紊(敏)
(二)說一說
粵語急口令:
01.將張相鑲在牆上。
02.入緊急室扲緊急掣。
03.張廠長經常想見常廠長。
04.黐線蜘蛛條蜘蛛絲黐住枝樹枝 。
05.去街市買魚腸,見到姨丈,放低魚腸,問候姨丈,執翻魚腸,拜拜姨丈。
06.一蚊一隻龜,七蚊一隻雞,他話龜貴過雞,我話雞貴過龜,究竟龜貴過雞定系雞貴過龜?
(三)諺語:
粵語諺語與歇後語多不勝數,題材豐富且取貼近日常生活,蘊藏著祖先寶貴的生活智慧。
01.無聲狗,咬死人:比喻兇狠陰險
02.寧欺白鬚公,莫欺鼻涕蟲/少年窮:後生可畏
03.朝朝一碗粥,餓死醫生一屋:吃粥有益健康
04.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谷:搬家會有所損失
05.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財富就像雞蛋一樣易碎,要拋開金錢的誘惑負擔,人就會平安喜樂。
(四)歇後語:
歇後語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句一般是形象的比喻,後半句則是說明解釋,如同謎面和謎底的結合體,一語雙關,非常㜺鬼。
01.床下底破柴,撞板
02.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
03.潮州音樂,自己顧自己
04.和尚擔遮,無法無天
05.單眼佬睇老婆,一眼睇曬
06.壽星公吊頸,嫌命長
07.風扇底傾偈,講風涼話
08.無耳茶壺,得把口
09.籠裡雞作反,自己人打自己人
10.吉他無線/溼水棉花,無得彈
(五)粵語熟語:
01.牛唔飲水唔撳得牛頭低:強摘的瓜不甜
02.手指拗出唔拗入:形容幫外人不幫自己人。
03.呃鬼食豆腐:誇大不實。
04.手板眼見工夫:比喻工作範圍小,一眼可見
05.光棍佬遇著冇皮柴:想敲詐勒索卻遇著窮光蛋
06.耍手兼擰頭:又搖手又搖頭,表示堅決不同意幹某事。
07.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沒有那麼便宜的事。
08.生安白造:捏造,無中生有
09.好人好姐:好端端的人
10.甩繩馬騮:脫韁野馬。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中文对对说】:对比中文近义词、相似字、生活惯用语,或让成语配成对来对对碰,作原有释义的对照、用法的对校,辨析语文应用上的正误,厘清有关词语的正确用法等等。)

偶尔读到一些新闻报道的口语化标题,实在不敢恭维。标题当以言简意赅,但不能口语化。口语可略字词,但书面的阅读,只能凭字词原义去理解笔下的表述。
一、【恨】封视帝
㈠ 完整标题
喊话陈豪黎耀祥让奖,
罗子溢恨封视帝!
(摘自本地中文报娱乐版新闻)
→ 句意:罗子溢渴望被封视帝。
㈡【恨】→ 遣词不当
❶【恨】= 渴望?
方言粤语【恨】可表渴望,但中文【恨】不具此义。
[粤] 佢好恨嫁 (她渴望出嫁)。
❷ 新闻以中文报道,该以中文释义为准。
㈢【恨】中文释义
❶《现汉 7》:
仇视;怨恨。
悔恨;不称心。
❷ 句中嵌入释义,可一探遣词恰当性。
= 罗子溢 (仇视/怨恨/悔恨) 封视帝。 X
→ 中文语境中,【恨】使得标题与内文形成黑白颠倒。
㈣ 合适用词举例
❶【恨不得】
急切希望 (实现某事)。
巴不得/ 恨不能。
❷【盼】【望】
盼望;希望。
= 罗子溢 (急切希望/ 巴不得/盼望) 封视帝。√
→ 罗子溢 (恨不得/ 盼/望) 封视帝。√
二、【抢】铜牌
㈠ 完整标题
不敌昆拉武特,
梓嘉只能抢铜牌。
梓嘉成功抢铜牌。
(摘自本地中文报网媒新闻)
→ 句意:梓嘉只能争夺铜牌/ 梓嘉成功夺得铜牌。
㈡【抢】→ 措词失准
❶【抢】非竞争描述语。
【抢】【争】混用不分。
受口语 “抢赢” “抢金牌” 影响。
❷【抢】【争】结果 =【夺】,但其夺得形式不同。
㈢【抢】本义
❶《广韵 ·阳韵》:抢,突也。
→ 抢 = 迅速碰撞。
❷ 字形分析
扌(手)+ 仓 (急促/匆忙)
→ 会意急速强取而夺。
❸ 以【抢】构词
多表乘人不备,突袭强取。
→ 抢购、抢劫、抢掠、抢占等。
㈣【争】本义
❶《说文》:争,引也。
段玉裁 (注):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己。
→ 争 = 对拉某物得之归己有。
❷ 字形分析
两手对拉一物不相让。
→ 会意相争而夺。
→ 引申:利害竞争,力求获得。
❸ 以【争】构词
多指公平竞争,实力角逐。
→ 争霸、争辩、争冠、争胜等。
㈤ /抢铜牌 X 争铜牌 √
❶【抢】本义套入句,贬损运动员形象。
= 梓嘉成功强取铜牌。X
❷ 相互竞技用【争】更贴切。
= 不敌昆拉武特,梓嘉只能争铜牌。√
三、结语
❶ 中文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❷ 恨 ≠ 恨不得
编辑以方言口语作书面标题,让罗子溢蒙受仇视 “视帝” 一奖之冤。
❸ 抢夺 ≠ 争夺
抢夺失风度,争夺显风光。编辑 “争” 作 “抢” 说,使梓嘉背上强取奥运铜牌的罪名了。
相关文章: 【中文对对说】工夫:我磨出真功夫 【中文对对说】常年≠一年一次,年度≠一年一度 【中文对对说】发文、发帖、转载、分享,傻傻分不清 【中文对对说】惠赠 ≠ 送人物品的敬 【中文对对说】何时露(lù)来何时露(lòu)? 【中文对对说】人生绝不容易,我决不放弃 ——“决不”“绝不”怎么用? 【中文对对说】颁发?颁赠?颁予意义是关键 【中文对对说】“颁发”与“颁赠”是对嘉宾不敬的用词 【中文对对说】你必须与“不知所踪”绝交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