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兩大著名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和《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前者被定位為“最初的詩”,後者則被稱作“歷史傳說”,兩者成書的年代介於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4世紀,兩千多年來,從梵文原著翻譯成印度各種地方語文,也經由各國語文版本流傳國際。
《羅摩衍那》相傳是蟻垤(Valmiki)整理,全書7篇,共2萬4000頌(shloka)。至於《摩訶婆羅多》,相傳由廣博仙人毗耶娑(Vyasa)口述,象頭神(Ganesha)抄錄,全書18篇,10萬頌,是全球篇幅最浩大的史詩,內容敘述婆羅多王后裔、俱盧族和般度族之間,堂兄弟鬩牆,雙方在俱盧之野(Kurukshetra)激戰18天的慘烈事蹟,戰事以俱盧族全軍覆沒告終,由般度族的堅戰繼位為王。
ADVERTISEMENT
戰勝邪惡傳達的價值觀
基於篇幅所限,本文僅聚焦《羅摩衍那》。這部史詩以隱性或顯性的方式,穿透古今社會的各個層面,例如國家的國徽標誌、印度教節慶、印度廟的裝飾藝術與雕塑、東南亞民間的戲劇、文學、舞蹈、皮影戲、電影的題材等等,信手拈來,例子比比皆是。
《羅摩衍那》的核心內容,敘述拘薩羅國的王位之爭,羅摩(Rama)自我流放14年,期間妻子悉多(Sita)被十頭魔王羅波那(Ravana)綁架,在神猴哈奴曼(Hanuman)及猴軍、金翅鳥(Garuda)等協助下,羅摩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打敗羅波那,救出妻子,從羅波那在印度南方的大本營楞伽國(Lanka)返回北方拘薩羅國的阿瑜陀城登基為王。史詩帶出正義戰勝邪惡,光明驅除黑暗、知識戰勝無知的象徵意義,並且通過神話故事傳達維護法(Dharma)、職責、堅貞、忠誠等價值觀。
我國黑風洞園區左側有一個羅摩衍那洞窟(Ramayana Caves),就是以壁畫和雕塑扼要呈現《羅摩衍那》的內容。洞窟前面還有哈奴曼巨型雕塑及神廟。
史詩對印度節慶的影響尤其直接。節慶的誕生,通常附帶相關神話故事、神仙或人物,藉助節慶來紀念某些事蹟或傳承特定的精神與價值觀。屠妖節(Deepavali/Diwali,也稱作燈節)是其中一個代表例子。羅摩等打敗羅波那,從南方的楞伽國北返阿瑜陀城,傳說當時日落黃昏,阿瑜陀的百姓點起一盞盞的燈,歡迎英雄歸來,因此形成燈節。
同樣羅摩戰勝羅波那的事蹟,是北印度“十勝節”(Dussehra Festival)慶祝活動的神話背景,儀式是以火燒十頭魔王羅波那的巨型人偶為終結。而在這項節慶期間表演的歌舞劇Ramlila,是以《羅摩衍那》的內容為主要演出題材。這種歌舞劇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非物質類文化遺產。
神話故事無處不在
《羅摩衍那》可能給《西遊記》帶來靈感,兩部書中都有神猴,前者是哈奴曼,後者是齊天大聖孫悟空。憑藉文化傳播,泰國也有一部類似《羅摩衍那》和《西遊記》的著作,稱作《拉瑪堅》(Ramakien),是參考《羅摩衍那》改編而成。泰國有一種歌舞劇稱作“孔劇”,《拉瑪堅》是孔劇表演的重要題材。
史詩傳播與演變過程中,哈奴曼從神猴躍升為印度廟中供奉的猴神。吉隆坡十五碑Jalan Scott有一座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就是以哈奴曼作為主神。
東南亞國家中,泰國和印尼國徽都以金翅鳥為標誌;印尼國家航空公司更以金翅鳥為標誌和命名,印度教對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可見一斑。柬埔寨的吳哥窟更是體現印度教和《羅摩衍那》神話的偉大建構。
《羅摩衍那》也是我國印度廟常見的寺廟裝飾題材。吉隆坡怡保路一帶的Kg. Kasipillay有一座印度北方人的寺廟,稱作Shree Lakshmi Narayan Mandir,禮堂兩邊窗戶的上方,是以《羅摩衍那》的神話為繪畫和雕塑題材,作為宣教媒介。
東南亞國家的皮影戲,包括我國吉蘭丹皮影戲的傳統,有個共同特色,即以《羅摩衍那》為主要的演出內容。我國著名舞蹈家Ramli Ibrahim是以跳印度傳統舞蹈著稱,他也從《羅摩衍那》吸取藝術的養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