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典舞蹈的身體語言非常豐富,單手可以做出二十多種姿勢,再加上頭、頸、臀和腳的配合,可以變化出變幻無窮的姿勢,代表人的七情六慾還有人世間的萬事萬物,舉手投足皆蘊含意義。
對於印度舞蹈,許多人的印象來自寶萊塢作品,認為印度舞就是一群人載歌載舞,熱熱鬧鬧在不同場景之間穿梭。不過,這些偏向大眾娛樂的寶萊塢舞蹈只是其中一種印度舞蹈,印度還有源遠流長的古典舞蹈,在古典舞蹈之下又分成至少6個流派,每個流派對動作和服裝都有一定的規範及意義。
ADVERTISEMENT
在馬來西亞,我們比較常見的印度古典舞蹈有婆羅多(Bharatanatyam)、奧迪西(Odissi)、卡塔克(Kathak)和庫奇普迪(Kuchipudi)。尤其婆羅多舞,因為被一些大專院校納入舞蹈系課程,所以許多人特別是非華裔可能會對婆羅多舞較為熟悉。
婆羅多舞的特色
國家文化藝術學院(ASWARA)舞蹈系講師黃歆穎最擅長的就是婆羅多舞。她說,如果把Bharatanatyam這個字拆開,BHA是bhava,代表情感;RA是raga,意指旋律;TA是tala,意味節拍;而NATYAM的意思是舞蹈和戲劇。所以總的來說,Bharatanatyam綜合了情感、旋律、節拍、舞蹈還有戲劇。
如果要用一種元素來形容婆羅多舞,她認為是“火”,因為婆羅多舞非常強勁有力,其特點是注重對稱還有“接地氣”,意思是這種舞蹈不會有太多高彈跳的動作,雙腳常維持在膝蓋朝外側半蹲的姿勢(Aramandi),以及雙手很多時候是與肩平行。由於手腳一直要維持這樣的姿勢,因此她說婆羅多舞跳起來其實還蠻累。
那麼,婆羅多舞到底有什麼含義?為什麼舞者的動作和表情總是看起來很有戲?她說,這就要從婆羅多舞的歷史講起,婆羅多舞跟許多印度古典舞蹈一樣,都是從寺廟起源,詮釋宗教神話的萬事萬物,最初是由神的僕役或神廟舞姬(Devadasi)表演給神明看,後來才演變成在大眾面前表演。
婆羅多舞有3個要素,分別是純舞蹈的Nritta、具有故事含意的Nritya,以及結合Nritta與Nritya,通過舞蹈和戲劇表演方式來講述某個故事的Natya。例如,多年前她在首場個人公演的曲目編排上,既有純舞蹈的表演,也有結合舞蹈和戲劇的表演。比如其中一幕,她飾演擠牛奶的女工,向奎師那媽媽雅首達投訴奎師那調皮搗蛋的行為;還有一幕是溼婆即將出巡,她扮演的角色滿心期待,心裡不停想著“祂會經過我家門前嗎?祂會看我一眼嗎?”這些故事與心情起伏,全是靠眼神、手勢、表情和舞蹈動作來詮釋。
印度古典舞蹈種類繁多
除婆羅多舞之外,她也有接觸奧迪西和卡塔克。如果說婆羅多舞是“火”,那麼奧迪西在她看來就是“水”,因為奧迪西的動作比較柔軟,其最大特點是“三屈”或東方民族舞蹈所指的“三道彎”,藉由頭、胸、腰臀3點所形成的S型曲線表現出柔美舞姿,以及雙腳常維持在ㄇ形的姿勢(Chowka/Chouka)。
婆羅多和奧迪西分別源自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及東部的奧里薩邦(Odisha),而卡塔克則源自印度北部。她說,卡塔克的特點是膝蓋常保持直立狀態,這跟婆羅多和奧迪西常處於半蹲的姿勢很不一樣,而且卡塔克極注重舞步,會有比較多旋轉和踏地動作,舞者表演時會繫上許多鈴鐺腳鏈,“一跳錯就聽得出鈴聲很不一樣。”
印度古典舞蹈種類繁多,除上述提及的婆羅多、奧迪西和卡塔克之外,還有庫奇普迪、曼尼普利(Manipuri)、卡塔卡利(Kathakali)、摩西尼(Mohiniyattam)和薩特里亞(Sattriya)*。她說,如果要簡單介紹的話,庫奇普迪的亮點是Tarangam,舞者腳踩銅盤,跟著快速的節奏舞動;還有卡塔卡利的風格也很鮮明,舞者傳統上以男性居多,這種舞蹈特別注重臉部表情,所以舞者會鍛鍊臉部每一寸肌肉,表演時通常會在臉上塗上綠色顏料,以及沿著下顎線戴上一個類似伊麗莎白領的飾品。另外,如果你看到女舞者將髮髻綁在頭側,那麼這個舞蹈十之八九就是摩西尼了。
*關於印度古典舞蹈的種類,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通常是6種、8種甚至更多。
印度古典舞蹈特注重臉部表情
黃歆穎從小學芭蕾,在ASWARA求學時則雙主修現代舞和印度舞。她說,不管是芭蕾、現代舞或印度古典舞蹈,每一種都不簡單,如果要說印度古典舞蹈有什麼不同之處,那麼就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節奏比較不一樣,且非常講究舞者的身體協調。
“比如說其他舞蹈,它們的節奏是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印度古典舞蹈的話,會有比如3拍、6拍或8拍裡又有3拍……總之會一直換、一直換、一直換,你要很清楚節奏的切換。另外,在協調性方面,你既要記得hand position(手臂位置)又要記得hand gesture(手勢),然後還有腳的動作。當你記住了手部和腳部的動作,你還有頸項動作要記;頸項動作記完了又還有眼睛動作,所以全身都要協調。”
另外,印度古典舞蹈還有一點跟芭蕾和現代舞很不一樣,那就是印度古典舞蹈特別注重臉部表情,舞者平時除了排練舞蹈之外,還會常常對著鏡子練習表情。她說:“我剛開始有點抗拒,畢竟要在那麼多人面前做那些表情會覺得很害羞,不過練習多了就慢慢適應了。印度古典舞蹈就是這樣,表情要放大,因為像我老師說的,你要讓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也能看到你的表情,而且不只是表情,還要有發自內心的情感。”
Arangetram印度古典舞者的里程碑
2013年,當她還是ASWARA學生時,她完成了首場個人公演Arangetram。Arangetram象徵學有所成,相當於徒弟獲得師傅認可,終於可以獨當一面登上舞臺,乃印度古典舞者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當年,她的Arangetram長達兩小時,這兩小時完全是她的獨秀,只有一小段中場休息時間。這場表演裡她飾演的角色少說也有50個,因為單單毗溼奴就有10個化身(Dashavatara),而這只是其中一幕的一部分,整場表演總共有7幕。問她如何記住這麼多的角色和動作,她說就是一直練、一直練、一直練,“把這些都變成身體的記憶。”
當年這場Arangetram是由樂師現場伴奏,其中兩位樂師還是特地從印度請過來,由此可見Arangetram之隆重。也因為這樣,辦一場Arangetram需要花費不少錢,她當年就花了超過一萬令吉,主要用在置裝和請樂師伴奏。事實上,這場Arangetram只用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籌備,算是相當倉促,平時若不用功根本不可能撐起這場表演。
完成Arangetram後,她得到一張文憑,但要得到這張文憑不只必須完成Arangetram,還有考試,例如考印度舞蹈的歷史還有每種手印所代表的含義。由於印度古典舞蹈中有許多名詞源自梵語,因此這考試也挺不簡單。
Arangetram只是開始,前方還有長路
Arangetram只是首場個人公演,完成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她記得她在完成Arangetram後的第二天,老師還特地給她上一堂課,叮囑她要好好珍惜這項才藝,繼續將印度古典舞蹈發揚光大。
對於印度古典舞蹈,她自認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因為她最擅長的婆羅多舞僅僅是其中一種印度古典舞蹈,奧迪西和卡塔克是近年才有比較多接觸。
目前她在ASWARA任教,近兩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線上教課,轉眼間有些學生只上過半年實體課,眼下卻快要畢業了。現在她只盼疫情趕快結束,大家能夠早期恢復舞蹈訓練,然後重新站上舞臺,為觀眾呈獻正宗的印度古典舞蹈。
手印都有特定意義
手印是印度舞的重要元素,每個手印都有特定的意義,例如蓮花、孔雀、彎月、天鵝的喙、天鵝的翅膀、旗幟、剪刀、鸚鵡的喙、蛇頭和蜜蜂。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