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10am 07/11/2021

安焕然

边缘评论

余英时

李泽厚

五四

民族主义

中国思想史

安煥然.余英時與李澤厚

安焕然

告別革命,李澤厚也走了。但他曾表示:“民族主義,是很危險的事情。今天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反對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最容易煽動民眾感情的一種主義。”

ADVERTISEMENT

三個月內,走了兩名著名學者,一代知識分子。來篇感想文,致我不願告別的年代。

30年前我的大學時代,臺灣的歷史系學生幾乎是人手一冊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那是當時的“時尚”,也是一種信念。尤其作為錢穆先生這一系譜下來的,從我的大學,到學術研究、教學,講歷史的同時,我們有一股難以言喻的“入世”的人文關懷。是一個動力。是信念,也是一種處世的態度。關於中國文化的傳統與現代,讀余英時的書,可以感受到這名學養具備的學人其“中國情懷”與自由主義的結合。當年臺灣歷史系學生群中推薦的學者及必讀讀物中,余英時的書是不會少的。

余英時從思想史批判的“中國”,一直都是那些“反智”的中國。感嘆的是,如今在中國敢正視余英時言論者,需要一些勇氣。而在臺灣還有心正視余英時的言說者,又有幾人?是一個學術時代的結束了嗎?那些帶有中國情懷、自由主義,以及想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辯證靈光,曾何幾時早已在空中,飄散,抓不著重量。認真讀過余英時書的人,不多言了,頂多偶爾犬儒笑罵幾句。而罵余英時的人,很多是因他晚年聲援了一些年輕人。不過很懷疑那些罵余英時的人,到底有沒有認真看過或看懂了余英時那些厚實而深情的學術論著,對“傳統中國”和“現代中國”充滿溫情與敬意的文字。

知道今朝或許已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我真的不想告別。讀書人的“入世”精神,人文與民主,我們仍然要傳承和堅持下去。不然我真的是寫不了文章,教不了什麼書了。這是堅持。有些東西,是理念與原則問題。我為什麼要盲從跟你的“主流大潮”走。余英時在〈我所承受的遺產〉就曾這樣說過:“五四對我的影響大概以‘求知’這一點為最深。”但“求知並不排斥道德,因為推動求知的仍是一種巨大的道德力量。”“沒有知識的基礎,我便不敢提出任何改造中國的構想。”

同理,今天多少大馬華人在臭罵和質疑政客的甜言蜜語和空頭支票。甚至因為“錫米酒名事件”,有華裔網民還憤憤地說要“教訓”某某政黨某某聯盟。然而這些人怎麼不想想才幾年前的事,他們都應該還是“救亡”壓倒一切的高舉道德標杆,什麼“選黨不看人”、“廢人投廢票”。當時正義凜然說這些話的人,甚至還對持異議者極度侮辱謾罵的人,你懂你當時有多無知,而且是在劣質民主嗎?事實上,盲從才是“百年五四”的反思,應要破解的魔咒。

11月3日,又一名中國哲學思想家李澤厚走了。91歲。李澤厚的書也是流行於我留臺讀大學的年代。雖然那個時候,他的書在臺灣很多都還是繁體字的“盜版書”。我們還是很飢渴。有一段時期我甚至還是拿著小卡片一字一句抄李澤厚他那動人又富有哲理且觀察敏銳的文句(沒記錯的話,應是抄他那本《走自己的路》)。

即使是到今天,我對中國思想史的理解,很多還是出自李澤厚那三冊《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思想和思想史是不一樣的思考點。影響我最深的還是李澤厚關於五四運動“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的那篇文章。歷史傳統的延續,中國和大馬華人社會過去常常就是在這個“救亡壓倒啟蒙”中“團結”起來。李澤厚的〈青年毛澤東〉和〈馬克思在中國〉(且“中國化”)的論述,是探視當代中國,甚至是對大馬華社很尖銳的視察。救亡的呼聲和訴求,常是與扛起正義大旗、並以道德綁架來團結民族。但與之同調的,卻又是常拿來政治鬥爭,排除異己而批鬥人的有力殺人武器。有熱血的群眾就像盲流般,攻向光明頂,正邪對立,卻也是神魔同體。既不心慈也不手軟,鬥爭成了前進的需要。

告別革命,李澤厚也走了。但他曾表示:“民族主義,是很危險的事情。今天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反對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最容易煽動民眾感情的一種主義。”

李澤厚的這句話在網絡搜索中,竟又突然跳了出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