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日綜合電)中國一年一度“雙11”購物節首階段售賣期完結,儘管中國嚴控商家“先加價後減價”的行為,但“雙11”氣氛依然火爆,阿里巴巴公佈本月1至3日期間的銷售數字,淘寶直播引導成交按年增長88.8%。但該購物節也出現了“買買買”背後的疲憊趨勢,許多消費者開始從剛需出發,消費漸趨理性。
市監總局近日再向互聯網平臺宣佈嚴打“先提價後打折”、虛構原價等違法方式開展促銷,要求電商增加促銷透明度,並規範廣告發布杜絕虛假宣傳及低俗廣告,攔截虛假違法廣告等。
ADVERTISEMENT
預售成交額650萬
今年“雙11”活動設有兩個售賣期,首階段是11月1至3日,第二階段為11日。阿里巴巴公佈此前預售潮中,截至上月27日凌晨零時,至少9個淘寶直播間已經達成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約650萬令吉)成交額。
首階段售賣期間,衝浪、滑水、帆板類別的成交金額按年增長99.4%;度假野營類別(除游泳、高爾夫類目)成交金額較上年同期升98.6%;垂釣類別成交金額增長23.2%。
與此同時,原創商品的吸引力更勝一籌,期間天貓獨立設計師品牌銷售額按年高1.84倍。而中國欠發達地區及農村消費力上升,在1至3日間,較去年同期增長24.88%。
價格波動 消耗精力
消費者趨理性購物
儘管“雙11”電商大促正酣,提前開售、活動期延長以及直播電商唱重頭戲等新玩法層出不窮。但一些曾熱衷於“買買買”的消費者而言,今年“雙11”他們的消費更趨向剛需理性。
有網民就表示,由於商品的價格在支付定金後及支付尾款前,一直在波動,當付完款時價格又降了,故她不會再當“雙11”的回頭客,稱這種促銷的商業邏輯已把商品的價格擾亂,而這種長時間的價格比較既浪費時間,又消耗熱情。
組隊做任務、搶紅包、優惠券、跨店滿減……各電商平臺陸續推出兼具遊戲屬性和社交屬性的新玩法,試圖將“雙11”打造成吸引更多人參與的狂歡節。但對消費者而言,理清玩法規則並不簡單。
有一名消費者告訴媒體,計算要買的東西到手多少錢,就感覺像在做數學題,挺複雜的,並稱由於不知道“雙11”當天會不會更便宜,故這幾天就不太積極,同時表示預售期拉長更消耗精力。
另一消費者決心迴歸剛需,因為有時貪便宜,隨便亂湊著買,買後發現用不上,故今年決定理性購物。還有一消費者表示,去年“雙11”期間狂購囤積大量日用品,對生活帶來麻煩,今年的宗旨是缺什么買什么。
77%網民選擇湊單
艾媒諮詢發佈的今年“雙11”購物節相關調研顯示,中國77%的網民會為“雙11”購物活動而選擇湊單。但仍有23%的網民拒絕湊單。
對於消費者日趨剛需消費的原因,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雙11”已經邁入第13年,用戶已經趨向理性。再加上如今電商促銷頗為頻繁,可以說是月月有,無非是力度大小的差異。當促銷對用戶來說已經成為常態,他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在選擇上也自然更為理性。
電商平臺設法留住消費者
面對“雙11”,消費者趨於理性,電商平臺近兩年也在想辦法留住消費者。例如可以提早付定金、消費者不必熬到半夜搶購,以及設置預售時間提前和兩輪預售的方式。
即便如此,人們對“雙11”的抱怨並未減少。艾媒諮詢在相關調研報告中表示,今年中國47.1%的受訪網民不打算參加今度“雙11”購物節的原因是覺得套路太多,而沒有需要的東西(29.4%)、優惠力度不足(23.5%)、一直沒有參加過相關的購物節(17.6%)、厭倦了精打細算的購物過程(17.6%)等也是網民不打算參加的原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