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個法國團隊進行的實驗,發現人們之所以會分享不實訊息,是因為這些人認為“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有趣了”的因素。
分享不實訊息,那是因為“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有趣了”!──這是法國一個研究團隊通過實驗得出的結果。
網絡的便利促使人們越來越熱衷於分享各種訊息,即使聽起來都知道不靠譜的資訊,也隨手就在手機或電腦上按鍵轉發分享。因此,很多研究團隊一直都想知道,人們之所以會分享不實訊息的原因。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法國尚尼柯德研究中心(Institut Jean Nicod)研究員薩沙.阿爾塔伊、艾瑪.德.阿勞霍和雨果.梅西爾,提出 了“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有趣”(interestingness-if-true)的假設:當人們認為一則新聞或訊息“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有趣”時,即使知道訊息不是百分之百正確,仍會按下“分享”鍵。
他們針對“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有趣”這一假設的質量進行研究,並測試它如何與其他因素(如對新聞或訊息的感知準確性)聯繫起來,這些因素有助於解釋人們為什麼會在網上分享所看到的新聞或訊息,不論真假。
根據在《數字新聞》(Digital Journalism)網站發佈的研究報告,薩沙.阿爾塔伊、艾瑪.德.阿勞霍和雨果.梅西爾團隊在美國進行了三個實驗。在每個實驗中,近九百名參與者可以隨機看到10則以“臉書貼文”形式呈獻的冠病新聞(5則是真的,5則是假的),並被要求對其準確性及“如果是真的”的有趣性進行評分。此外,他們還被要求表明願意分享這些故事的程度。
如果有一則冠病新聞被認為是真實的,它的趣味性及“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有趣”假設──倘若是真實的──就會趨於一致──由於對新聞故事的準確性有信心,兩者都被認為相對較強。
相比之下,如果一則冠病新聞被認為不可信,它的趣味性就會受到影響(因為它是假的,這使得它的整體相關性降低),即使它的“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有趣”可能更高。
實驗得出的一個好消息是:在所有三個實驗中,參與者認為假的新聞比真的新聞更不準確。這證實了以前的研究結果,也就是一般人大都能夠區分假新聞及真實的東西。此外,在所有三個實驗中,參與者更願意分享真實的新聞,以及他們認為更準確的新聞。
與此同時,各項研究的參與者也發現假新聞比真新聞更有趣。這結果也許並不令人驚訝;畢竟,如果“比爾.蓋茨將使用微晶片植入來對抗冠病病毒”(就如實驗中使用的一則假新聞故事所暗示的那樣)是真的,那就相當有趣了。
薩沙.阿爾塔伊、艾瑪.德.阿勞霍和雨果.梅西爾團隊也試圖通過研究捕捉到在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個人分享新聞或訊息的動機是什麼。儘管人們更願意分享他們認為是準確的訊息,但他們也明顯願意分享那些有趣的故事,如果是真的。
因此,即使假新聞被參與者認為不如真新聞準確(在某種程度上不那麼相關及值得分享),可,“有趣,如果是真的”的因素使分享的計算變得複雜,並解釋了為什麼“人們不打算分享假新聞比分享真新聞少得多”。
部分參與者也在實驗中被問及對主流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的信任度。在交叉比對之下,越相信主流媒體的參與者,分辨假新聞的能力也越高。
研究的結論是:人們不一定總是分享他們誤以為是真實的可疑新聞或訊息;相反的,也許他們在轉發分享之前,就已經決定一個故事的有趣程度(如果是真實的),超過他們對準確性的任何擔憂。
報告指出,實際上,某些假新聞或訊息可能具有“彌補(其)潛在不準確的品質,例如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有趣”。
社交是分享訊息主要動機
根據研究結果,假新聞或訊息最多隻占人們“求知慾”的1%,主要是因為大多數新聞消費者仍然相當依賴主流媒體。不過,就如作者所指出,要如何解釋實驗的參與者表示“樂於分享不實訊息的意願,幾乎不遜於分享真實訊息的意願”?
薩沙.阿爾塔伊針對其研究在推布發文說,由於一般人不是媒體工作者,他們分享資訊的主要動機是為了社交,不是為了提供訊息,因此“準確度”並不是最重要。
“人們分享假新聞不一定是因為上當,而是這則新聞有足以讓人‘忽視其不準確的因素’。”
無論如何,薩沙.阿爾塔伊與團隊的研究結果,呼應美國普渡大學和哈佛大學學者在一份於2020年公開的“年齡與分享假新聞行為”的研究報告。根據有關研究,雖然年長者比年輕人更能辨識出不實訊息,但他們卻更常分享錯誤資訊,問題出在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人際互動,不是追求準確度。研究結果指出會導致人們忽視不實訊息的許多心理因素。
針對薩沙.阿爾塔伊、艾瑪.德.阿勞霍和雨果.梅西爾團隊的研究,美國的華盛頓與李大學新聞學教授馬克.柯丁頓和俄勒岡大學新聞學教授賽斯.李維認為,還需要對人們想分享訊息的因素與動機進行更多研究,以對實驗結果做出解釋。
他們在尼曼實驗室(NiemanLab)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在這個研究中,“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有趣”可能是推動人們決定“要看什麼”、“要相信什麼”以及“要分享什麼”的因素之一。
他們也認為,人們在接受訊息時,高品質、嚴謹與真實性等新聞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怎麼影響人們的認知,都值得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