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是個彈丸小鎮,因三叉路而得名新邦,處甲柔二州邊境,通野新、東甲、亞沙漢和叻嶺,沿路段建起的數十家商店,食肆、菜市和肉檔,大概最有人氣,民以食為天嘛。50年前的食肆景象仍歷歷在目。
羅煥的包是出名好吃的,他就只賣大包菜包豆沙包那幾種,即使跟我後來幾十年吃過的包點比較,絕不輸。後來他妻子賣起煮炒,我媽聽聞鄰居推薦,幾次打包不同煮法的麵食,在旁偷師學藝,回家開始煮起廣東炒、福建炒和新加坡炒這些外邑人的食物,味道不輸羅煥嫂。之前我媽只會煮客家菜餚:面粄、大埔面、算盤子、釀豆腐、梅菜扣肉、鹽焗雞、滷鴨、滷豬腳。我媽有做吃的天分,觀望鄰居烹飪,步驟分量牢記於心,回家學做,少有失手,比如煮咖哩、調辣椒醬,製作海南滑雞、包筍粄、釀米酒。我媽不做包,大概知道不是羅煥對手,想吃買便是。我特愛羅煥的大包,油亮多汁,餡料飽滿夠味。
ADVERTISEMENT
民眾會堂旁邊的卡新攤檔,賣咖哩飯和咖哩角、綠豆糕之類的馬來糕點,只做早午市。學校放假我念獨中的哥哥從麻坡回來,每個早餐都到卡新那裡報到。他小學同學幾個老友都聚在那裡,霸了一桌,邊吃邊聊,不理顧客換了一批又一批。卡新的咖哩飯不太辣,微溼冒煙的白飯澆淡淡的馬來咖哩,有爛熟的長豆或羊角豆,加半個水煮蛋。我吃的都是自備瓷碗外帶的經濟版。我哥哥比較海派,吃的大概還加了雞腿或馬鮫魚。
懷念當年的食物滋味
雖然卡新也賣茶水,但沒有三叉路邊阿甘海南咖啡店的香濃。我媽總是提搪瓷大杯到阿甘咖啡店買kopi kosong kau,那無糖無奶的厚黑咖啡,回家再加熱水和煉奶,就可以全家喝一個上午和下午。阿甘自制的咖吔非常香醇,碳烤的咖吔麵包香脆,咬下去咖吔都溢出來,滿足感讓一個悶熱下午輕鬆過去。
稻田旁的印度店,裝潢不同於其他商店,牆上掛著很多阿拉伯字畫和麥加聖城的相框,賣的是扁擔飯和印度煎餅。我只愛roti telur ,去的時候帶一盤一碗,盤裝煎餅,碗盛混合咖哩。賣煎餅的不知什麼名字,他是替代回去印度祖國的前人。他總是戲弄我這支那仔,說我拿了他們的盤碗,因為他們的盤碗後面有記號。“你看看,盤碗後面是不是寫著Made in China?”當時我還不會用馬來話反駁,只能黑著臉,心想:難道你有Made in India的盤碗?他總回我以笑開的白牙。
加蛋的煎餅都是現做現賣的,他耍雜技般來回丟擲油膩的麵糰,讓麵糰韌度加強,然後揚起麵糰一角,往天花板劃弧線,麵糰依勢展開,越旋越大越薄,至直徑有兩手張開的寬度。他有意的在我面前賣弄特技,時不時跟我擠眉弄眼。拉好麵皮,他切了幾片洋蔥,打散雞蛋,加點醬油,鋪在麵皮中間,再將麵皮往內折成四方形,放到平底鍋上,頻頻在四邊加上羊油,來回翻煎,香味四溢。我在爐火邊等,他又問我:是不是Made in China的盤碗?我就提醒他,我要混合咖哩,即豆濃湯參魚咖哩。
近來看到一則家鄉新聞,說當局將置地標彰顯其美食,以吸引前往亞沙漢金山旅遊區的旅客駐足停留。看新聞照片,新邦街景數十年後也不見變化,聽說多了一家乾麵包(roti kok)工廠。
50年後,當年的主廚大概都不做了。店鋪還在嗎?是他們的子嗣接手還是轉讓他人了?現在應該還有其他食肆冒起,還有所謂美食,不過,我懷念的,是當年他們食物的滋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