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3:26pm 12/11/2021

周刊专题

VIP独享

副刊专题

趣味人生

黑胶情怀

周刊专题

VIP独享

副刊专题

趣味人生

黑胶情怀

玩黑膠——一場音樂美學的解謎旅程

星洲副刊【迷你相館】專欄作者Frank Wong形容,聽黑膠音樂像一座大山。“買唱片是一回事,買多少唱片是一回事,開始注意錄音師、混音師是誰又是另一個層次,這樣一層一層往上……”

一如品酒、品茗,並非液體流過舌頭滑進食道的吞嚥過程,而是流經齒頰,停留在舌尖、舌根、喉嚨等細微感受,是深入的品味。Frank Wong聽黑膠,不為情懷,而是享受比較不同載體的音質、補缺數位音樂的不足、欣賞封面設計美學,還有發現曾被忽略的好音樂。

ADVERTISEMENT

玩黑膠音樂還有一個迷思:音響唱盤唱片加起來,這筆投資不小吧?在Frank Wong眼裡,這要看怎麼玩、怎麼想……

報道:白慧琪
圖:受訪者提供

Frank Wong的音樂書籍和唱片。

玩黑膠的心態百百種,有人收了一整屋的黑膠唱片從來只聽那幾片,一張張專輯當海報收藏;有人視之為父輩留下來的寶藏,不丟棄也不玩賞,真的就擺著;有人被黑膠“玩”,迷信標價最高的那張,用最貴的唱針播放,而非音樂流經耳朵、心裡的真正感受。

音樂載體從黑膠跨越到現在數位串流,黑膠佔據了1950到1980年代,讓它天生散發濃濃的復古情懷。可是對70年代出生的Frank Wong而言,黑膠是新事物。父母沒聽黑膠,等他長大有消費能力時,已是卡帶的時代。他在第一次全國行動管制時才開始入手唱盤聽黑膠音樂,但又不算新手。

20多年前,他在商場陰差陽錯踏進音響專賣店,聽了半首歌就著了迷,從此踏進音響世界。這麼多年來接觸音響系統的資訊或短片,一定會提到黑膠唱片和唱盤。又,他喜歡古典樂和爵士樂,一直以來都收藏CD,“聽爵士樂到一個地步,閃不開黑膠這條路,而我閃了很多年。”

Frank Wong的黑膠唱片以爵士樂和古典樂為主。

有時在網絡上尋到由黑膠翻錄而來的曲子,覺得音場很大,他心裡有數CD做不到。一回和朋友討論Nina Simone(1933-2003)的〈Nobody Knows You When You’re Down and Out〉,都覺得是屬於黑膠的聲音。

又好比John Coltrane(1926-1967)的 〈The Drum Thing〉,CD版他聽到好似鼓的響絃被共鳴震動出小小回音。這是CD灌錄時的瑕疵嗎?黑膠版本會不會沒有?他去買來一張AAA(全程Analog類比復刻)的黑膠唱片比對一番,竟也聽到,想來是母帶就有了。他很享受“解謎”的樂趣,好似當偵探,地毯式比較細微的音質不同,有時是一開始錄音不好,有時與不同師傅復刻(Remaster)的手法關係。

Frank Wong自知是一旦開始就會非常投入的人,行管令給了關在家裡的正當理由,此時不開始玩黑膠,更待何時?

黑膠世界裡,體會”發現“的樂趣

前面提到“音場”,是指樂隊或樂團透過音響呈現出來的位置和效果。“黑膠的音場很寬,天空比較高,聲音有種浮在空中的感覺。”Frank Wong補充,當然也要看黑膠的品質而定。

好的黑膠配上不錯的音響系統,可以讓人感受到不同樂器、人聲的方向、位置,音樂立體有層次。閉上眼,就能感受到主唱就站在這兒,以及鋼琴、小號、鼓各自的位置。MP3等壓縮的數位音檔,音質是扁平單薄的。

聽黑膠能補缺數位下載和串流音樂的不足。Frank Wong覺得黑膠臨場感強,從母帶印刻出來的尤其傳真。CD也是數位音訊,但音質也不差,力度比較衝,他追求聽的是細節和清晰度。

有些人進入黑膠世界就把CD全都賣掉,他沒那麼極端,反而喜歡比較同一張專輯在黑膠和CD的音質表現。若起興致,坐下來反覆聽CD和黑膠,一個晚上就這樣過去了,非常“燒時間”。

比較CD和黑膠唱片的音質是其一樂趣。

黑膠在音樂載體中面積最大,封面設計也比卡帶、CD或者電腦界面來得震撼。打開封套、封底都是設計和資訊空間,可以邊聽音樂邊細讀曲目、樂手介紹。他讀懂日文,日版爵士唱片會詳寫樂隊各樂器的獨奏段落、小節。“日本是爵士大國,欣賞爵士樂有一套方式,可以從中比較日本和西方解讀音樂的不同。”

細節繁多的封面若縮小成CD大小,會顯得擁擠。

玩黑膠還有一種“發現”的樂趣。二手市場裡許多人追求“名盤”,Frank Wong偶有意外發現,有時是名氣不大的樂手,有些因CD封面太小而沒留意過,都也是很棒的音樂。聽串流音樂受演算法影響,有時還真接觸不到不常聽的音樂。

玩黑膠燒時間,耗精神,他常常勸退那些僅止於喜歡音樂的人。有時一張唱片不好聽,換了唱盤,甚至一枚小小的唱針,效果就不同了。“這樣就很忙了,當你更新器材,會不會好奇之前難聽的唱片比較好聽,然後一盤一盤試?”照這種玩法,要真的投入才玩得下去,而很多人很快就放棄了。

小心呵護,黑膠可耐久

所以,聽黑膠音樂,Frank Wong認為入門條件首先是時間、精力,最後才是金錢。他有個朋友喜歡音樂,每年花很多錢買CD、下載數位音樂,也看很多相關書籍,就是沒有一套立體環繞的音響系統。

“音響不是要二萬多塊才可以玩的嗎?”和很多人一樣,這位朋友以為音響門檻很高。Frank Wong告訴他,其實5000令吉左右就夠了,和他手上的蘋果手機差不多。朋友後來下定決心添購一套音響系統,收穫遲來的悸動,聽了從未聽過的好效果。

黑膠年紀大,常被當作古董,讓人覺得它得小心呵護,碰撞不得。Frank Wong覺得不必將之神聖化,黑膠說白了是一塊可清洗的塑料,只要小心別刮損,以免破壞音軌。他年僅5歲的小孩跟著聽,有時還會自己放碟,“他都可以做,大人在擔心什麼呢?”

Frank Wong認為,聽音樂玩音響,便宜有便宜的玩法。他把時間花在鑽研黑膠的品質,在日本找到好的二手黑膠,一張20至40令吉不等,也買過1美元的。例如他找到中島美雪1976年的唱片,二十多令吉,再加上郵費也比CD便宜。

20令吉,你會拿來做什麼?享受一份咖啡館早午餐?那就是個人價值觀、需求與滿足的問題了。

黑膠是古董一定很貴?只要花時間心思搜尋,也能找到性價比超高的唱片。
日本創作歌手中島美雪,華語樂壇許多好歌都翻唱於她,例如〈容易受傷的女人〉。
聽古典樂要聽CD

不過,Frank Wong並非黑膠至上主義者。他不認為每片黑膠一定都好聽,有時還真的遇到不怎麼樣的。那和壓制、復刻過程有關,甚至是母帶的先天問題。他不否定其他音樂載體,認為各有長短和用途。他聽串流,用來廣泛搜尋各種類型的音樂;至今他仍買CD,尤其是古典樂。

古典樂曲目長,樂章多,若是馬勒的交響曲這類龐大作品,一面黑膠播到一半就被打斷了。黑膠難以避免有炒豆聲,古典樂又有很多安靜的時刻,總是被劈里啪啦打擾。他覺得交響樂團龐大,有些高潮的細節唱針處理不來,需要CD這類解析度高的載體,整體音樂表現較好。若是四重奏、五重奏或室內樂,樂隊人數和爵士樂差不多,聽黑膠倒無妨。

每個人經濟能力不同 ,每雙耳朵更是獨特的。若聽不出黑膠和串流音樂的分別,那玩黑膠有什麼意義?還有那不受控制的手指,不管在聽CD或串流,都會忍不住按下快轉或跳播,黑膠就要人安分些,乖乖聽完。

黑膠與CD最大之別在於前者是類比音訊,後者是數位音訊。Frank Wong覺得兩者各有千秋,不是投資在哪種載體上越多,就非得維護它的好。理想中的聲音是一回事,追求又是一回事,就都試試看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