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課本,希望課本越編越好,當然是善意好事。然而,畢竟涉及教育教學的專業範疇,還是期待相關的討論和對話能夠多一分嚴謹和理性,少一分情緒和感性。只有這樣,才能讓思考走向深入,也才能為課本的改革發出更強有力的呼聲。
ADVERTISEMENT
朋友發來一篇文章,單單標題就讓人腎上腺素飆升——“華小課本是一場悲劇”。我任教華小十年,長期與課本打交道,這篇文章自然是要好好看看的。於是,馬上拜讀。
文章作者周嘉惠從家長的角度出發,表達了對華小華文、數學和科學課本的不滿。文章中舉出的例子如下:
1. 一年級華文課本第137頁,課文《吞只活貓》明明是新疆阿凡提的故事,卻將出處誤置為《伊索寓言》。
2. 二年級科學課本第102頁,問了一個問題:“水往哪兒流?”然後就沒有進一步解釋了。活動本第64頁的練習要求學生用箭頭畫出四個圖中水往何處流,之後也沒有進一步解釋。作者認為,這樣不給任何解釋和說明,不算科學教學。
3. 數學課程,一年級到五年級,要求學生從個位數、十位數、百位數、千位數、萬位數、十萬位數,每年循序漸進來進行數值的教學。作者覺得不妥,沒必要這樣來教數學。
4. 五年級數學課本第209頁,編入了一個“L長方體和K長方體”的應用題。作者說這道應用題資料不全,需要靠“嘗試法(Trial and Error)配合有系統地製作圖表(Making Tables/Charts or Listing Systematically)”來處理。作者認為,這道題放到中學學了代數後就能迎刃而解,無需在小學階段就交給學生,小學生也缺乏這方面的解題經驗。
首先,家長針對課本提出批評意見,我是無比歡迎的。課本是課程的主要載體,是課堂的主要教材,影響一代學子的學習,牽連甚廣,所有人都應該關注、在意,所有人也都可以批評、探討。周先生想必也是關懷教育的有心人,希望課本能編得更棒,希望孩子能學得更好,單是這個出發點就值得珍視。
然而,其中一些批評觀點,我有不同看法。
1. 一年級華文課文《吞只活貓》的出處錯誤是紕漏無疑,當局該反思檢討。
2. 二年級科學課本的問題,我認為有小題大做之嫌。
相關內容在課程中附屬“第9單元:地球”。《課程與評估標準》為這個單元的學習列了五項要求:
9.1.1 講述天然水源,如雨、河、湖、海和泉水。
9.1.2 通過活動,講述水流方向。
9.1.3 通過觀察各種媒體,以概括水自然流動的方向,如河水與瀑布水的流動。
9.1.4 順序排列自然界中水的循環。
9.1.5 以繪圖、信息通訊技術、書寫或口述解釋水的循環的觀察結果。
課本第102頁設計了“水往哪兒流?”的主題,先讓學生在“活動1”觀察盤子裡的水在不同情況下的流動。然後,在“活動2”將話題延伸到生活,討論平時水在周遭環境的流動,還附上三張圖,分別展示了水災的街景、雨天的溝渠和浴室的地板,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到了“活動3”,則邀請學生上網搜索河流和瀑布的視頻,觀察大自然中水的流動,接著針對這些活動談談各自的發現。
很明顯,以上內容的安排不只是要帶出“水從高處往低處流”的表面常識,而是要引導學生觀察水流動的現象,從眼前到身邊,從周遭到大自然,接著再由此思考生活中的相關應用。為什麼浴室的地板要有一定斜度?溝渠的功能和操作原理跟水的流動有何關聯?水災的發生與此又有什麼關係?順此思路,“活動5”邀請學生思考:如果水流受阻,可能會對我們周圍的環境帶來什麼影響?之後再把話題延伸到水源汙染的探討。
坦白說,我不只不覺得有問題,還認為這樣的設計相當精彩。至於周先生批評課本不給說明和解釋,也許是忽略了老師在教學當中的位置和作用。課本是教材,而教材的主要功能是為師生提供教學思路和材料,供師生學習之用。老師不是照本宣科教課本的機器,而是用課本帶領學生學習的人,肯定可以也應當要在課本的基礎上補充其他資源,並且運用教學來推進學生的思考。
3. 小學數學課程,數值的編排是個可以商榷的內容。我不是數學科的專家,也沒什麼真知灼見,因此希望有關當局能給出說法,談談課程設計的思路,一解大家的疑惑。
4. 五年級數學課本的問題,表面上看非常不妥,但實際上沒有那麼嚴重。
先看相關內容的位置。課本第209頁這道應用題放在“第6單元:空間”最後的“解決問題——挑戰篇”。顧名思義,可以看作該單元的延伸探究,供行有餘力的學生進一步挑戰,一般學生可以略過。
如周先生所言,我也覺得這道題的難度極高,其中牽涉的數學思維相當抽象而複雜,不是一般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可以獨立應對的。對此,課本編者似乎也是知道的,因而選擇自問自答,在提出了問題後示範解析問題、擬定策略和進行解答的思考過程,只要求學生進行驗算。之後,再提出題型相似而數值較小的模擬題,邀請學生嘗試挑戰。
這樣的設計安排無疑降低了一些難度。根據課本下方的提示,這道題的目的有二:一、引導學生應用計算思維的計算程序和邏輯推理來分析資料並寫出合理的算式,以推導和找出答案;二、引導學生用嘗試法配合有系統地製作圖表的策略來解答。換句話說,學生不需要從頭到尾地去解這道題,只需要從驗算的過程中看見解題的思路。而且,這還是對行有餘力的學生而言,不面向全體學生,屬於附加的挑戰性內容。
以“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原則來看,課本中編入少量這樣的高難度習題其實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關鍵在於,老師是否能發揮教學主導的角色和功能,根據學生程度來判斷是否在課堂上討論這些內容,以及用什麼方式來進行探究。程度出眾的學生,不妨邀請來挑戰;程度一般的學生,可以演示給他看;程度偏弱的學生,大可跳過前往下一站。
總的來說,課本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獲取基本知識的關鍵來源,肯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教材。對於課本,該抱持最高要求,也當以最高標準給予審視。然而,千錘百煉、精益求精的同時,也得明白課本不等同於課程,課本也沒辦法取代老師的教學作用。將課本放到“課程-教學-評估”的整體框架內,讓其發揮最大的教材功能,為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最大的價值,方為上上之策。
以上是我對周先生那篇文章所舉例子的一些看法,與周先生商榷,同時與大家交流。
關心課本,希望課本越編越好,當然是善意好事。然而,畢竟涉及教育教學的專業範疇,還是期待相關的討論和對話能夠多一分嚴謹和理性,少一分情緒和感性。只有這樣,才能讓思考走向深入,也才能為課本的改革發出更強有力的呼聲。
【延伸閱讀】
我們早年也寫過不少討論課本的文章,所談雖不全是最新版本,但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然存在,也許還有一點點參考價值,能起一點點拋磚引玉之效,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錢布利斯(M.J.Chambliss)和卡爾菲(R.C.Calfee)曾說:“今天的課本,明日的心靈。”(Today’s textbooks, tomorrow’s minds)課本應當引發更多關注與討論,我們的孩子值得擁有更好的課本、更優的學習。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