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3:52pm 14/11/2021

新教育

教育专题

身心灵

VIP独享

副刊专题

新教育

教育专题

身心灵

VIP独享

副刊专题

精神專科醫生 治心病也治歧見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人們對精神醫療服務的需求率顯著增加。然而,根據數據顯示,馬來西亞擁有約500名精神科醫生,以大馬3200萬人口來計算,大概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對7萬名患者的比率,相比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1:1萬,仍有很大的距離,且有分佈不均勻問題,大多醫生都集中在城市地區,鮮少有精神科診所在偏遠郊區,可見精神科醫生的需求更迫切。

究竟精神科醫生是一份怎樣的職業?十多年來面對無數精神病患,在楊申興看來,精神專科醫生的使命不僅是治病,也是在消除社會對精神疾病和病患的歧視和誤解。

ADVERTISEMENT

報道:蒙慧賢
照片:星洲日報資料中心

精神科醫生,也是人們口中的心理醫生。有別於註冊輔導員和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生需擁有醫學資格,可診斷心理或精神疾病,提供心理治療和開處方藥。在本地,要成為精神科醫生,前後需要至少13年的學習時間,但凡患有需要開藥治療的病症,例如失眠、思覺失調等,或者是因精神疾病而申請假單、保險報告以及其他緊急狀況等的病人,都需要向精神科醫生諮詢。

精神科醫生楊申興形容,相比其他專科,精神科就顯得比較“抽象”。

當病人在尋求其他專科診斷治療時,只要照X光、抽血檢驗、檢測尿液等,醫生就能辨別出病人是否患有愛滋病、糖尿病、尿道感染、骨科病症等等,一目瞭然,病人也能根據報告去了解自己的病情。

精神科醫生怎麼診斷病人有精神疾病呢?他們會透過不同的方式,例如精神心理方面的檢查和觀察、病史和家族史等,逐步判斷病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在診斷以後,醫生往往需要利用特定的技巧和時間去說服病人,讓對方瞭解自己的病症,避免產生誤解,好讓病人或家屬信服。

精神科醫生楊申興形容,相比其他專科,精神科就顯得比較“抽象”。
無法辨真假不覺得有病

“由於這種診斷方式比較抽象,有的病人不覺得自己有病,而拒絕治療,例如他們會以為聽到的幻覺是真的,這是因為生病的他們無法正確地認識和辨別真假。有時甚至家屬也抱有同樣心態,雖然帶病人求診,卻把病症當成是個人的態度和性格問題,不覺得這是病。須知道,如果家人不配合,病人很難康復。”

他指出:“很多人都分不清什麼是正常的憂鬱和憂鬱症,認為憂鬱是高低起伏的生活一部分,但我們要知道,就算怎麼低,只要超過了界線,就是不尋常了。舉例來說,因為中罰單而不高興了兩小時,那是正常的,但如果因此而憂鬱足足兩星期,嚴重影響到生活,那就是一種病了。”

這不僅是精神科醫生跟其他醫生的不同之處,也是精神科醫生最大的挑戰。“因此在看診的過程中,交談是個很重要的武器和環節,如果醫生本身有語言障礙,那就會雞同鴨講,事倍功半。”

藥物非萬能,精神專科醫生擁有多種武器

“有時精神科疾病不是那麼簡單。”

楊申興舉例說道,假設有位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患上憂鬱症而跳樓輕生,有的人或許會怪罪學校,認為校方給學生壓力過大,但是深入思考,在場有100個學生考試,10個學生考試不及格,有的甚至拿零分,為何其他人不會選擇輕生?

“由此可見,外在原因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很多人不明白,一直把矛頭指向外在因素,其實這不公平。”

3因素造成心理障礙

他說:“一個人的心理障礙,有3方面的因素。”

感情問題、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是壓力、環境、人際關係等,這都屬於外在因素。此外,精神科醫生在治病時必須瞭解病人的生理狀態,比如遺傳、使用藥物、是否有腦部或身體疾病等,以及病人的性格態度等心理狀態。綜合外在環境、生理和心理等3個因素,仔細分析每個個案,實施不同的治療手段,哪個比重較大,就是治療焦點。

“假設生理因素佔比例較大,就會用藥物為主,但如果是心理或外在因素比較明顯的話,那我們就不僅是開藥,還得做心理治療,幫助病人改善外界環境。打個比喻,有的病患因為工作導致失眠,給安眠藥是治標不治本,這時我們可能要寫封信或報告,讓病人申請換部門、減少工作量之類的,這都是治療的一種,不一定是藥物,也包括心理治療,以及外在環境的介入。”

他強調,精神科醫生在面對緊急狀況或特定精神疾病時,開藥無疑是最主要的醫治方式,但藥物並非萬能,不能100%解決問題,而且藥物在某些情況下的幫助不大,精神科醫生應儘量善用心理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幫助病患根治問題。

楊申興指出,一個人的心理障礙源自環境、生理和心理等三方面的因素,因此醫生在看診時都會仔細分析每個個案,實施不同的治療手段。

精神專科醫生會有哪些職業傷害?

“很多人誤解,認為精神科醫生經常給精神病患看診,肢體傷害的幾率更大。實際上恰恰相反,與其說精神病患去傷害別人,其實他們成為受害者的機會比正常人更大。”

他指出,在很多的媒體報道或電影中,不乏有精神病患失常傷人的事件,造成很多人對精神病患產生誤解和偏見。

對此楊申興常常會用這樣的比喻來為精神病患平反:“每個人都說鯊魚很兇狠,其實,鯊魚被人類傷害的幾率,比鯊魚殺害人類的幾率,不懂相差多少個倍數,這也是很多人對於精神專科醫生職業傷害的誤解,也是社會普遍對精神病患的誤解。”

他不諱言,絕大部分的求診病人都會表現焦慮、憂愁等,在長期接收負面情緒垃圾的情況下,精神專科醫生需要自我調適,避免把情緒帶回家,照顧好自己的飲食、運動、睡眠等生活作息,同事朋友之間儘可能互相提醒和監督,免得讓工作影響心靈健康。

精神科醫生的使命感:消除社會歧視和排斥眼光

成為精神科醫生逾10年,楊申興除了給病人醫治,也致力消除社會對精神疾病和病患的歧視、排斥和錯誤認知。

訪談時他提到,只要稍微留意周圍商鋪就會發現,本地少有精神科診所會開在商鋪底層,除了是租金關係,更大的原因是,很多病人都不希望被看到走進精神科診所。數年前,他就把精神科診所開在人來人往的商鋪底層,希望能把精神治療普及化,減少社會的排斥眼光。

他強調,情緒病和心理疾病就好像糖尿病和血壓高等,可以治療和預防,但若不管控,則有可能造成更大傷害。

在他看來,人類的心理情緒就好比一部電腦的軟件,與硬件(身體器官)都需要受到同等重視。他笑說:“當你看到病人的病情一步步好轉,他們也會感激你,大概就是做為精神科醫生的成就感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