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10:00am 14/11/2021

陈静宜

饮食

客家酿豆腐

VIP独享

陈静宜

饮食

客家酿豆腐

VIP独享

陳靜宜 | 基隆豆乾包‧客家釀豆腐,釀滿家鄉味

不知道有沒有人好奇,為什麼是“釀”豆腐而不是“鑲”豆腐?或許對馬來西亞人來說,這從來不是個問題吧,但對臺灣人卻是個問題。 

客家釀豆腐,是一道在馬來西亞華人世界裡很常見的食物。

在中國,釀豆腐是3大客家菜之一,它也隨著客家移民的腳步來到新馬一帶。在馬來西亞,客家釀豆腐是很常見的食物,而且把釀豆腐發揚光大,不僅豆腐,還可以釀茄子、釀秋葵、釀苦瓜、釀長豆等,把中空的根莖類對半直切,就是很好的載體,比起豆腐來說滋味更豐富、樣式更吸引人。 

ADVERTISEMENT

不知道有沒有人好奇,為什麼是“釀”豆腐而不是“鑲”豆腐?或許對馬來西亞人來說,這從來不是個問題吧,但對臺灣人卻是個問題。 

根據2017年臺灣客家委員會“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顯示,全臺有超過453萬的客家人,幾乎要佔去臺灣總人口的兩成,不過這是採電話抽樣調查結果,關係到取樣方式與自我認同等因素,僅能參考。然而至少可以知道臺灣有為數不少的客家人,但奇怪的是,卻沒有釀豆腐這道菜。 

金寶的釀料名店忠記,釀料新鮮、品項多樣。

這就是為什麼臺灣人會直覺把“釀”豆腐念成“鑲”豆腐之故了,至少我初次遇到時,還自以為是地認為“釀”是錯別字。根據《國語辭典》所述,動詞“鑲”:指“把東西嵌入、配製在另一物體的中間或邊緣。如:鑲嵌。”而動詞“釀”:指“利用發酵方式製造。如:釀造、釀酒。”如此說來,用“鑲”比“釀”來得合理,要解開這個矛盾,可就要從客家人的角度來看了,在《舌尖上的中國——梅州客家之釀豆腐》裡提到,客家話中“釀”有“植入餡料”之意,也因此稱為“釀豆腐”就不足為奇了。 

釀入鯊魚漿的豆乾包 

在臺灣基隆有一個食物叫做“豆乾包”,在臺灣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像極了釀豆腐,而且很接近馬來西亞版本。中國版本的釀豆腐是把四方體的油豆腐從正面劃開,挖出豆腐餡,再填入剁碎的豬絞肉,以油炸、蒸等方式烹調,當然可能會因地域或個人而有些花式版本,就不在此多加討論。 

基隆“豆乾包”是把三角形的油豆腐,在斜角邊割出開口,填入已經醃過醬料的豬絞肉,最後以鯊魚漿糊滿,再以熱水煮熟,豆乾包可以當火鍋料,也可以煮成豆乾包湯。如果外帶則會附贈一小包冬菜,讓湯頭更鮮美。 

魚漿加工品在基隆的飲食裡,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油豆腐裡裝填豬絞肉,這是尚未用魚漿封口的“豆乾包”。
基隆小吃“豆乾包”,可以用來煮火鍋或當湯料。

吃起來有魚漿的鮮味還有彈牙口感,內餡的豬絞肉則像福州魚丸的內餡味道,油豆腐則吸了湯汁,是清鮮味美的一道食物。我認為它更接近馬來西亞版本的關鍵在於加了魚漿,只不過馬來西亞會把魚漿(或蟹肉、蝦泥)跟豬絞肉混合當釀料,而豆乾包是把魚漿當外糊黏合作用,避免烹煮時掉餡。 

基隆豆乾包之所以加魚漿,跟基隆是臺灣最大魚獲集散地有關,沒有賣掉的魚打成魚漿進而做成魚丸、魚漿片等各種加工品,也成了該地飲食的重要特色。此外,基隆也有廣東移民,其中亦有客家人。如果將來有機會來到臺灣,歡迎到基隆品嚐豆乾包,或許會讓你覺得吃起來很有家鄉味呢。

豆乾包的名店稱為大白鯊,意指用的魚漿是鯊魚做成的魚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