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第一个图书室,应当就在白人拉者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oke)的住所。
1848年,英国圣公会麦陀尔主教的夫人海莉特(Harriette McDougall)初抵古晋,参观过拉者的住所以后,就对那间图书室深感兴趣。那个年代,古晋只不过是被莽林包围的小村落,要找到一本书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海莉特在其回忆录中就形容这个图书室是“丛林中的宝藏”,各种主题而且装订精美的书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拉者也乐意开放给大家使用,为当时身处古晋的欧洲人提供了精神上的粮食。
ADVERTISEMENT
可惜的是,1857年爆发了华工事件,华工冲入拉者住所后,一把火将这个图书室焚毁。当时的海莉特,隔着砂拉越河,从圣公会远望拉者图书室的熊熊火光,足足烧了两天的大火彻底销毁了所有藏书。当时还有一位英国老先生也一起目睹这个画面,一直摇头叹息,神情忧伤。
英国圣公会曾经在1870年代设立图书室,成立初期反应还不错,稍后则由于经费问题,很少添购图书,陷入“垂死”状态。根据1957年一份《砂拉越公报》的记录,拉者政府接手了这个图书室并命名“砂拉越图书馆与阅览室”(Sarawak Library and Reading Room),交由砂拉越博物院管理。第三代拉者梵纳‧布洛克捐出了大量私人藏书,而图书馆也为古晋市民提供服务,到了日治时期,图书馆内的藏书多数被日军所焚毁。
注资25万扩充图书馆
1950年,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在古晋设立分会,将砂拉越博物馆旁边的一栋小房子重修扩建为办事处。由于该会有长期协助英国在各个殖民地设立图书馆的经验,砂拉越图书馆就暂时交托给英国文化协会,并成立图书馆顾问委员会(Library Advisory Committe)负责管理。在英国文化协会的协助下,图书馆有了显著的发展,1955年尾藏书突破万册;会员也从1951年的700人,到1956年已经增加至1480人。
从1956至1960年,殖民地政府也注资25万元,作为扩充发展古晋与砂拉越其他地区的图书馆的用途,其中包括重新装修砂拉越博物馆旁的两栋建筑作为新图书馆馆址。到了1950年代末,英国文化协会也将图书馆的管理权交回给殖民地政府,该会不久后即迁离博物院,入驻新落成的洪清河大厦。
此时,图书馆的会员费为成人每年9元,学生每年1元,同时为成人教育班的学生提供特惠的会员费每年2元。在藏书方面,有1万8295本英文小说类、非小说类和儿童书籍;华文书籍1361本和马来文书籍463本。在砂拉越其他省份也开始设立各种大小型图书馆,同时将图书推入校园内。
1962年,马来西亚成立前夕,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捐赠了一批图书给图书馆,据知当时称为砂拉越中央图书馆(Central Library)。这间图书馆已经拥有3万5000册藏书,而此时也有很多砂拉越学子负笈英国、澳洲、纽西兰、美国的大专院校深造,意味着民间知识水平普遍提升。
图书馆翻“阅”新篇章
马来西亚成立后,继续沿袭殖民地政府的图书馆政策,到了1970年则将之易名为砂拉越州图书馆(Sarawak State Library)。我们也可以从古晋南市市政局和北市市政局的官网上查到,当时的古晋市议会在市议会主席宋天祝的主导下,也成立了古晋市议会图书馆(KMC Library),地点就在比南利路。跟古晋市议会图书馆毗邻的,就是砂拉越州图书馆,这两座图书馆成了许多学子温习功课和借阅书本的好去处,在1970和1980年代是学生记忆里的“热门”地点。
1988年,古晋升格为市,也揭开了一市两议会的历史新章,原有的古晋市议会图书馆由古晋北市市政局接管,南市市政局则另行设立资料室。到了1990年代,配合千禧年的来临,砂拉越政府推出一系列千禧年计划,包括1994年在立法议会通过设立砂拉越图书馆与多媒体中心(Sarawak State Library and Multimedia Centre)。
公元2000年,全新的砂拉越图书馆在布特拉再也开幕,是一栋结构和设备现代化的建筑,开启了图书馆的新纪元。图书馆外的欧式拱形回廊,入门处的交叉玻璃阶梯,还有分布在花园里的阅读雕塑,都造就了新的阅读风景线。
延伸阅读:
蔡羽/足迹斑斑的千里边界线
蔡羽/砂拉越的采矿记录
蔡羽/金色石隆门的苦难和泪水
蔡羽/华工事件后的古晋华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