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有理论政

|
发布: 2:30pm 22/11/2021

土团党

冯振豪

有理论政

甲州选举

国阵、希盟和国盟

马来选区

混合选区

馮振豪.甲州選不能作為推測下屆大選勝負指標

冯振豪

甲州選舉不能作為推測第十五屆大選誰勝誰負的指標,只可充當政黨進行選舉部署的沙盤推演,勝出的國陣將以馬六甲經驗備戰來屆大選,希盟和國盟可藉由甲州選表現,調整競選策略迎戰砂拉越州選和第十五屆大選。

ADVERTISEMENT

第15屆馬六甲州選舉在65.85%投票率的“熱選戰,冷選情”下落幕,國陣贏下21州席以超過三分二優勢執政,希盟則以行動黨4席和誠信黨1席收場,再者是國盟從多角選戰中突破,憑著2席鎩羽而歸。對這次選舉結果,筆者將以簡單的選舉數據呈現各個聯盟和政黨的表現。

第一點,第一名的否決票更重要。在兩線競爭中,論者理所當然地以席次判斷一個政黨聯盟的強弱程度,不過,馬六甲州選有別以往,國陣、希盟和國盟三大政黨聯盟同時角逐,“兩個陣線”的競爭不成立。所以,馬六甲州選應該轉而關注候選人得票,尤其是得票第二高和第三高的落選者,他們斬獲的選票足以判定當選者是否為僥倖之勝。

表1:第15屆甲州選舉各聯盟和政黨在17個搖擺區的得票情形

(注:筆者將馬來選民70%以上的選區定義“馬來選區”,馬來選民在50-60%的選區為“混合選區”以及非馬來選民五成以上者為“非馬來選區”)

根據表1資料顯示,得出以下小結:

一,28個馬六甲州席中就有17個處於膠著狀態的搖擺選區,其中11個是混合選區,國陣拿下的21席當中有9個混合選區,從而表示混合區依然是朝野爭鋒的焦點所在。

二,17個搖擺選區裡有6個馬來選區,儘管馬來選區向來被認為是巫統堡壘,惟多角選戰導致巫統得票不過半,甚至在文廟和班臺昆羅慘勝,這也間接表明,否決國陣、巫統的馬來選票依然強勢,所謂選民迴流國陣純粹是片面之詞。

三,國盟在6個搖擺區位居得票第二高,土團黨5席,伊黨1席,不排除當中存在伊黨支持者的加持所使,惟,就初步判斷,一向不被看好的土團黨確實有能力瓜分國陣、希盟的馬來選票,拉低勝選者的優勢。

四,希盟在17個搖擺區中只取1席,於8個混合區得票位居第二高,然而,希盟三黨得票情形不一,其中,尤以行動黨最穩定,公正黨和誠信黨的整體表現顯得差勁。

五,馬華和國大黨勝出的3個州議席——牙力、馬接再也、吉里望,都有相同的特徵:同屬混合區、面臨多角戰。進言之,兩黨得票並非取之本身實力,一來是巫統支持者踴躍票投國陣,二來是多角戰之下選票分裂,讓馬華、國大黨從中漁翁得利。

六,多角戰造成選票分裂不只發生在馬來選民,以萬望混合區為例,馬華與行動黨各自分得有3千多票基本盤,令土團黨有機會以微票出線,顯然華裔選民的投票行為有分裂的現象。

七,此次甲州選舉出現三大政黨聯盟對立,外加低投票率之故,候選人慾高票當選並不容易,若判斷政黨實力也不可單看得席,必須進一步檢視各黨候選人得票和選區的選民結構。另外,在多黨競爭之下,要推論當選者是否為“眾望所歸”則端視第二高票和第三高票的總和,即對否決當選者的選票比例,假定否決票高過當選者,即可表明勝出的候選人純屬僥倖。

第二點,伊黨實力不容小覷。一般觀點認為,伊斯蘭黨在馬六甲州難成氣候,然而,根據初步分析,或許大部分論者太低估伊黨實力,特別是在多黨攪局時,縱使拿下一個議席有難度,伊黨得到的選票卻足以左右“席落誰家”。

表2:2018、2021年兩次選舉,伊黨都提名的馬六甲州席及其成績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注:表2的“得票佔比%”是以投票人數為基準)

依表2所示,除了魯容是微降以外,儘管受到投票率和多角戰兩個變數影響,伊黨在其餘7個州席所得票數或佔比皆有增長,該黨署理主席端伊布拉欣發文表示伊黨成績鼓舞人心乃確有其事,對於伊黨領導層來說,第15屆馬六甲州選或許是一個值得鼓舞的成績。

其中緣故,很可能是希盟的馬來選票流向國盟─伊黨所使。某程度而言,這次馬六甲選戰間接證明,即使放棄巫伊合作的全民共識,比起2018年第14屆大選,伊黨得票不減反增,且增幅不受選區的選民結構所影響,依然能夠同時吸收否定國陣、希盟的馬來選票。

另一方面,甲州選舉對伊黨親國盟派系是一次勝利,藉此壓制黨內質疑哈迪阿旺“棄巫保土”的聲浪。另一方面,國陣成功單獨執政甲州,嚴重打擊伊黨親巫統派(如聶阿都、凱魯丁)的士氣,因兩黨之間依附程度減弱,親國盟派將會較佔上風,以致巫統和伊斯蘭黨在將來的合作中更顯黯淡,為全民共識的延續添加障礙,而筆者的資料也推翻一般不看好伊黨選舉表現的論斷。

第三點,希盟敗北的原因。筆者認為,希盟敗選不全是希盟主席安華的責任,其中涉及的變數相當多元複雜,抱持此種觀點的聲音明顯也不瞭解選舉策略、投票行為和政黨競爭的操作,況且,諸如論斷依然無法為“安華之後一樣爛”的問題該如何處理?因此,輿論對安華的獵巫是相當不理性、不負責任的行為,真要究責得從希盟的選舉策略說起。

早在甲州選開打前,希盟三黨的選舉策略便失誤連連,包括安華大方接納巫統叛將,行動黨、公正黨和誠信黨因此掀開罵戰,三黨各說各話,令選民倍感混淆。另一個希盟敗選的原因,可能是過於保守的競選策略。

表3的提名情況顯示,希盟於2018年和2021年兩次甲州選的提名情況幾乎沒有改變,

公正黨、誠信黨專攻馬來選區,行動黨主打非馬來選區和混合區,唯一改變的是2018年土團黨提名的2個混合區——巴也隆布、亞沙漢——歸公正黨,以及4個馬來選區——亞依利茂、林魯、直落垵、雙溪南眉——由公正黨和誠信黨平分,顯而易見,希盟始終離不開族群分工的模式,表面提倡進步的政治論述,競選策略卻是跟敵對陣營競爭誰比較保守,此種迎合兩線制、模仿國陣,以及從民聯時期延續下來的競選策略並不適用於多黨競爭。倘以希盟確實跟馬來政黨主導的國陣、國盟涇渭分明,理應將政治論述和競選策略相互呼應,向選民傳達多元、包容和進步的面貌,而不是基於族群、宗教組成作為議席分配的標準,否則希盟只能夠吸取民聯時代以來的支持者,中間選票會因為缺乏新意,轉投其他政黨抑或拒絕參加投票。

表3:2018、2021年兩次選舉,希盟於馬六甲州席議席分配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如行動黨組織秘書陸兆福所言,低投票率是導致希盟敗選的要因之一,而且冠病疫情下的競選SOP過於嚴格也是讓希盟支持者“熱不起來”的變數。希盟某些領袖與其加入獵巫行列,或許更應該冷靜思考:為何投票率低和競選造勢冷淡,可以是導致希盟敗選的原因。

至於不可控因素則是遊子選票未能迴流,政治傾向較開放的年輕選票缺席投票,造成在地選民成為關鍵票源,根據一貫的投票理論,鄉區、第一產業(農、漁、種植)、老年人、在地生活圈等特質的選民在政治態度上往往較偏向保守的政黨(如國陣、國盟)。

第二個因素在於現任者優勢,期中選舉往往對執政黨較有利,更何況疫情受控和經濟復甦,對執政聯邦的國陣來說簡直是一大加分題,故此,國陣得到多數議席執政其實不意外。

第四點,不完全敗北的國盟。很多時事評論斷定甲州選舉是對慕尤丁的公投,國盟全面開打只拿2席收攤,慕尤丁因而消失魅力光環。惟,以筆者 整理的資料,對慕尤丁公投的說法或言過其實,認為國盟成績不如預期將走向分崩離析的預測也明顯缺乏理據。

從選舉佈局來看,慕尤丁可能早已意識到國盟吊車尾的選舉結果,其中一個例證在於,國盟於投票日前夕提名瑪絲艾米雅蒂為甲州首長人選,若稍有研究馬來政治就不難發現,在父權至上的馬來社會,女性地位是相當敏感的議題,委任女性領導更是大忌,且在許多社會議題的辯論中,馬來女權往往處於弱勢一群。如今,慕尤丁大膽提名瑪絲的舉動已踩到馬來文化的鐵板,猶如驅趕保守的馬來選民,據此,國盟早在競選期間就註定無望執政馬六甲。

更何況,伊黨的選舉機器一路來相當敏感,無論是選民忠誠度、票席計算和政治動員都跟巫統、行動黨相媲美,國盟一員的伊黨不可能察覺不出瑪絲不利於爭取馬來票。“馬來人第一”的慕尤丁也不可能不曉得女性首長人選所引起的反彈。

那麼,慕尤丁為何提名瑪絲為首長候選人呢?或許,慕尤丁是要透過甲州選測試國盟能牽動多少選票(特別是馬來選票、中間選票),在最不理想的情況底下能得到多少席次,作為來屆大選佈局的指標。

表4:2018、2021年兩次選舉,非國陣政黨在馬來選區的得票情形

(注1:“非國陣政黨”是泛指希盟、伊黨和國盟,獨立人士和其他小黨一概不計)

(注2:“國盟得票變化%”是以2018年伊黨得票除以2021年國盟(伊黨、土團黨)得票,不納入2018年土團黨得票,乃排除當時可能有認同希盟而票投土團黨的選票,藉由該計算法可以判斷土團黨、伊黨在2021甲州選舉得到的較真實支持。第二個原因是對應到大部分輿論不看好土團黨實力的刻板印象,因此,只要土團黨在2021年能守住選票就定義為該黨得票有增加,只要流失就定義為流失)

可能有讀者認為有誇大國盟之嫌,可是根據表4資料顯示,筆者推論並非空穴來風,國盟在馬六甲州選的馬來選區確實有所斬獲,倘以2018年為比較標準,土團黨、伊黨得票增幅在1-3%的範圍。或許這些選票不足為重,假設未來選舉同樣面臨低投票率和多角戰,國盟可能在國陣、希盟之間的廝殺漁利。

第五點,勝者不全勝。無論如何投票率低過70%水平下,一方面是勝選政黨僅憑相對多數勝出,另一方面是敗選的政黨以微差敗選,這次甲州選舉對每個聯盟和政黨都是一場災難。

表5:2021年甲州選舉馬來選區、混合選區和非馬來選區的選票落差

根據表5顯示,可以得出以下小結:

一,混合選區集中在多數票於千張以內(9席),其次則是1000-2000張之間(3席),再次說明混合選區是馬六甲州選的主戰場。

二,馬來選區的分佈較極端,多數票在1000至2000張的選區只有兩席,1000票以下和2000以上者各有5席和4席,說明馬來選區已不再是像以往般,鐵板一塊地倒向特定政黨,馬來社會的政治分歧的確存在,分裂程度甚至有加劇的趨勢,為單一馬來政黨獨攬大局增添難度。

三,4個華裔選民過半的選區,當選者的多數票落在2000張以上,當中有兩席多數票在一萬張以上(格西當、哥打拉沙瑪那),而且該4個選區全由希盟的行動黨所贏下,換言之,華裔對希盟的政治支持依然穩定。

四,在多數票1000張以下的選區中,國陣有11席(巫統8席,馬華2席,國大黨1席)和國盟-土團黨2席,選民普遍迴流國陣的效應並沒有發生,國盟勝選的2個州席完全是投票率低和多角戰所帶來的紅利。

五,多數票1000張以內的選區佔甲州28席的14席,這5個馬來選區和9個混合選區是不確定性最高的州席,不管由哪個政黨在這次州選贏得,不能保證他們未來能夠連任,更難以判斷這些選區對第十五屆大選的國會選戰帶來什麼影響,每個政黨的勝負機率越來越相近。

總而言之,馬六甲州選是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選戰,馬來西亞未來各類的選舉可能也會面臨同樣局面,當然,投票率的高低和參選政黨的數目必定是左右選情主要自變數。除此以外,甲州選舉不能作為推測第十五屆大選誰勝誰負的指標,只可充當政黨進行選舉部署的沙盤推演,勝出的國陣將以馬六甲經驗備戰來屆大選,希盟和國盟可藉由甲州選表現,調整競選策略迎戰砂拉越州選和第十五屆大選。最後,筆者認為,時事評論應該建立在經驗、科學和數據的基礎之上,根據實況,講述真相,不是藉評論之名行獵巫或帶風向之事。或以片面的觀察下魯莽的結論。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