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回憶往事,時多感慨。弘一法師曾約畫護生集六冊,已成其五,尚缺其一,弟近來夢中常念此事,不知將來能否完成也,弟今年七十有二。”
ADVERTISEMENT
1971年1月11日,豐子愷寫信給廣洽法師。廣洽21歲在廈門南普陀寺出家,弘一晚年在閩南期間,廣洽隨侍長達9年。1937年抗戰爆發,廣洽到新加坡弘法,後來擔任龍山寺住持。
身處新加坡的廣洽在豐子愷晚年雪中送炭,除了錢,也寄贈食物、生活用品、藥物、補品等。困厄時期,豐子愷除了以“屢次承匯,受之有愧”表達,就是寄書畫回贈。
豐子愷不曾忘記承諾。《護生畫集》第1集為紀念弘一50壽辰而作,弘一題詩50首,豐子愷繪圖50幅。弘一60歲壽辰時,《護生畫集》第2集出版,弘一題詩60首,豐子愷繪圖60幅。弘一62歲圓寂,但是豐子愷依照約定,每10年出版1集,至弘一100歲止。
豐子愷冒險譯作
1931年,通過弘一介紹,豐子愷和廣洽開始魚雁往來,但是1948年二人才第一次見面。豐子愷敬重弘一,廣洽亦然。《護生畫集》第4集由廣洽募款,1961年初在香港出版。第5集豐子愷提前在1965年完成,廣洽用自己管理的薝葡院出版。《護生畫集》第6集詩100篇,畫100幅。文化大革命期間,有宗教色彩的讀物被視為洪水猛獸,豐子愷白天挨批,只能在夜深人靜時暗中作畫。1973年工作完成,他自知不久人世,委託好友,也是第6集文字書寫者朱幼蘭秘密保管。1978年,廣洽從朱幼蘭手裡接過第6集原稿,翌年10月香港時代圖書有限公司出版全套1至6集,師生情終可交待。
我讀《豐子愷書信集》,不只對豐子愷肅然起敬,連帶覺得他身邊的人一樣難得,讓人感動的畫面不止一幕。豐子愷在文革所做的另一項工作是將日文版《大乘起信論新釋》翻譯成中文。1971年完成後,稿存放兩年。1973年初廣洽好友周穎南到上海,此稿方有機會出境。豐子愷給廣洽的信說,“此稿系弟廿餘年前舊譯,今法師在海外出版,望不署我姓名,而寫‘無名氏’。發行範圍亦請侷限於宗教界,並勿在報刊上宣傳。再者:國內不需要此種宣傳唯心之書,故出版後請勿寄來。專此奉告。”這是豐子愷冒險譯作,“請勿寄來”四字特別加點標明,“廿餘年前舊譯”並非實話。這本書1973年在新加坡出版,封面印有“中國無名氏譯”。
文革時,藝術家的身分帶給豐子愷只是煩惱,不過他在馬新的地位從來不受影響,其字或畫始終讓人喜愛。“妙蓮花開彌勒壇高瑤草千春光佛剎,香雲繚繞瑞煙籠罩莊嚴七寶壯檳城”。這是豐子愷為檳城妙香林寺所題對聯。雖然豐子愷在1973年11月2日致廣洽信中提“檳城廣餘法師所囑大雄寶殿長聯”,為豐子愷做年譜的潘文彥和陳星在1973年12月條目下還是出現為“新加坡妙香林”撰聯。
廣洽在馬新兩地聲望很高。通過廣洽得豐子愷贈字或畫的人包括竺摩法師、廣餘法師、宏船法師、妙燈長老、陳光別、周穎南、黃曼士、鄭子瑜、黃奕歡、連士升、潘慧安等,豐子愷給廣洽信中都有記錄。其中陳光別和周穎南豐子愷最為熟悉。二人在文革時有機會從新加坡往返中國。鄭逸梅在《世說人語》寫豐子愷的時候記周穎南趣事。周穎南子女多,大兒子請父親為他代索豐子愷畫,其他孩子嚷著各要一件,如此無厭要求讓周穎南為難,子女卻一再催促,只得以實情求助,“子愷慨然奮筆,居然每人一幅,如願以償。”
《豐子愷書信集》收錄給廣洽的信大約200封,居友人之冠。1965年廣洽到中國,豐子愷接到消息後,異常興奮。豐一吟在〈我所瞭解的廣洽法師〉中說從沒見過父親如此費心地安排和忙碌。二人地方口音濃厚,豐子愷來自江浙,廣洽來自閩南,溝通有障礙。“後來硬聽硬講,終於也能懂八九分了。這大概是因為兩人心心相印的緣故吧。”
“河渠握別隔天涯,落月停雲殢酒懷。塔影山光長不改,孤雲野鶴約重來。”這是1965年廣洽告別上海時豐子愷贈詩。無法控制的事物太多,終究不能“約重來”。1978年廣洽到上海豐子愷靈前拜祭,“當我向其遺像上香,為其誦經的時候,不禁悲從中來,老淚潸潸而下。”1985年9月豐子愷去世10週年,其故居緣緣堂舉行重建落成典禮,廣洽再度回到中國,並將《護生畫集》完整原稿,字畫各450幅,捐給浙江省博物館,意味深長的弘一百年壽辰真品從此不再漂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丹斯里古润金在2024年6月宣布捐款5000万令吉给新纪元大学学院,同一时候又各捐100万给两所大学和三所中学。几位朋友发来短讯表示敬佩,他们退休后甚少臧否人物,知我常遇古润金,仿佛要传达:华社某个角落有人因见善举而内心感动。
上有五个哥哥、五个姐姐,家里古润金最小。十三口挤在小木屋。“父亲是烧焊工人,母亲帮人割胶,家境困难,天天早起,小学时用一小时派完80份报纸后方上学,中学时为免学费,担任图书管理员,放学后留校,傍晚才回家。”
其父在他12岁去世,母亲在他高中时去世,升学不可能,进入社会是唯一选择。三十多岁时用多年积蓄,到中国做生意,以祖籍地中山为基地。
光阴似箭,枝枝节节省略。他和朋友开创完美集团,2024年6月在吉隆坡举行30周年纪念,一万名员工及伙伴同一时间到马来西亚,空前人数让旅游部喜出望外。
无缘正规的高等教育无妨,社会大学的磨练一样可以发光发热。古润金在企业界表现标青,难得是心中有自我也有他人。他说:“在事业稍微起色后,我决定投身公益事业。”截至2025年1月,完美公司在中国捐助总额超过10.9亿人民币,在马来西亚他特别关注独中和民办大学。铿锵有力的话是:“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没有机会受高深教育,但是我们会确保下一代路子走得顺畅,更有信心。”
不只亲戚受惠,外人一样涵盖在内,个人遗憾转化成动力,大我情怀不言而喻。《论语·学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可以一引。“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够,理想社会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好礼包含秉承文化传统,实践良好的价值观念。
待人处事 不忘初衷
古润金时常提孙中山、陈嘉庚及陈六使,超越一己的精神资源推他向前。企业家的内在升华值得注意,前仆后继构成一条有意义的价值衔链。《吕氏春秋》提供一个正能量故事。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众多,国君下令有赎奴隶者,可向国库报销赎金。子贡赎人,不要补偿,以为居功不受禄是美德。不料老师孔子持异议,他认为报销程序并不损个人名誉或行善动机。孔子认为像子贡般富裕者不多,不愿报销举止若成榜样,为奴隶赎身者必然越来越少。孔子提子路曾救意外落水者,被救者以牛相赠,子路没有拒绝。此事一传开,鲁国人后来都勇于搭救落水者了。意思是广为流传的行径会影响民间思维。
2019年在中山举办的完美公益影像节,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赵阳发言时以“用力、用心、用情”形容古润金为人,古润金对公益事业的持续精神让他感动。赵阳发言时间不长,可帮他进一步说明其中含义:要将企业做好,必须经过一番努力。用心就是用脑,做事要有策略,要有方法。用情,指真诚,待人处事,不忘初衷。
我借几位在大学担任行政工作的学弟学妹之便,举办以“情在马来西亚”为主题的研讨会,古润金从中山回来开幕,“用力、用心、用情”让我想起学者在书房或研究室工作处境,成功的学者一样贯彻相同主张,不努力不可能出现好的研究心得。不用心则成果矛盾百出,害人误己。不用情则动力全无,路不可能走远,也不能发挥影响力,贡献苍生。
参与“情在马来西亚”研讨会资深学人很多,比我年长且默默付出的学人包括丹斯里蔡贤德、陈忠登医生、林水檺老师、文平强主任、陈志明老师、庄国土兄、何启良兄、顾长永兄、永乐多斯大姐及李元瑾大姐。其中两位“非人文学者”蔡贤德和陈忠登分别以“马来西亚华人社群在高等教育中的贡献:以拉曼大学为例”和“华研,情在华社”为题作报告,二人跨越自己学科,以情和理性让华社心悦诚服。二人环节由我主持,他们的付出我知之甚详,当他们提群策群力经验时,我为他们无私过去百感交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治骨器时,切了还要磋,治玉器时,琢了还要磨。不要期待不劳而获,要情不冷却就要保温,如此未来会好,下一代可以接受更理想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当古润金说经常与我及学者朋友吃饭,“不知不觉也受他们启发,促成他捐献华教。”那一刻我倍觉温馨。吾道不孤,心系马来西亚华社者绵延不绝,一路有凉风,一路有热情。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