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25/11/2021

鹰童

南洋译名

历史价值

鹰童

南洋译名

历史价值

【地名偶拾① 】惜史/鷹童(居鑾)

由於民族傳統流失,南洋許多老譯名,如今倘不加解說,很少人知其所以然了。例如南洋雜拌兒“囉惹”(rojak)的譯名出自精通詩韻的先輩之手。“惹”是入聲〈藥〉韻,譯得恰恰好,可惜現在被“規範化”成“囉雜”了。“雜”是入聲〈合〉韻,在先輩眼中,拿它來譯jak,當然是不合格的。至於口字旁,則是作為譯音的標誌,提醒你不必深究字面的意義,純取其音而已。這類例子很多,如今已經廣泛用開的,有“咖喱”和“咖啡”等例。然而大家更應珍視的,是那些與歷史文物等價的老地名。

ADVERTISEMENT

彭亨是明代粵譯,一作彭坑,是將中國原鄉的命名習慣(閩粵鄉里地名多帶“坑”字,且有村名彭坑者)帶到南洋來了。以後,“彭亨”之譯佔了上風,沿用至今。華文“彭亨”一詞本有膨脹、飽滿的意思。在唐宋詩中,吃得飽飽的、肚子脹脹的,即稱“膨脝”。彭亨譯名反映了先輩希望此地官府不與民爭利,老百姓個個有飯吃。華人最怕捱餓,至今見面打招呼,仍不忘關懷對方一句:“食飽未?”

“砂朥越”是Sarawak一名的潮語(揭陽話、澄海話)譯音(sa-laʔ-uak)。一見“朥”字,自然聯想到美味的潮州大朥餅。不勞你去翻查史料,單憑此字,也猜得到潮州先輩與婆羅洲這片土地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砂州譯名中的潮語標記“朥”字既遭撤換為“拉”(正如有人用現代字體擅改了古器物上的一個篆字那樣),假如將來不再有人制作朥餅,這個潮州記憶就永遠流失了。

檳榔嶼的浮羅山背(Balik Pulo)一名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廣東那仙山也似的羅浮山。尤其馬來語balik一詞除作“背面”理解外,本來也有“反(返)轉”的意思,“浮羅”不正是“羅浮”倒轉過來嗎?其實,南洋有很多叫“浮羅”的島嶼,是閩南先賢所起的譯名。閩音“浮羅”為 phu-lo,是巽他語、爪哇語pulo(島嶼)的音譯。20世紀以前的西文記錄均作pulo,可見早期的主流名稱確實是如此的。這個“浮羅”譯名是寶貴的歷史見證。假如用後起的所謂“標準”馬來語的pulau和當前的普通話發音把它改譯成“不勞”,那就不只是翻譯好壞的問題,而是形同腰斬歷史,否定了數百年來閩粵先輩在南洋櫛風沐雨、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參與建國的歷史功績,無異於替野心家達致篡改歷史的目的。其罪過,跟銷燬歷史證據、剷平考古遺蹟,無疑是相等的。

馬來語果子狸叫musang,早期也叫mungsang。如今,西馬多用musang,但在婆羅洲的汶萊還保留著mungsang之稱。彭亨州境內有地名話望生,也是粵譯。“望生”粵音為 mong-sang,是mungsang的忠實譯音。可見“話望生”是很有歷史價值的譯名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