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大學講師所面對的困境不僅僅是疫情爆發所造成的,只是因為冠病鎖國導致長期依賴外國學生的一些大學在收入銳減後被逼轉型,才讓此困境凸顯出來。或許當下實行的純網上修讀博士、做學術研究和發表論文的風氣可以是這些講師解困之法。
今年8月初收到本地一家大學人事部主管的電話,問我是否有興趣跳槽加入這家位於首都吉隆坡、亞洲年輕大學排名跟研究型公立大學有一拼的學府。湊巧那時候我即將接受升職面試,所以我在婉拒邀請之際,反建議讓該大學任命我當客座教授,並在需要時兼職教一兩門課。過了不久,在獲得依大這邊的院長批准後,我和一名同事就開始在週末兼職授課。
ADVERTISEMENT
和公立大學一個學年分兩個學期相比,國內的一些私立大學已因應大環境所逼而增加了每個學年的學期數量,希望能夠藉此提高學生人數以達到收支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受冠病疫情影響而解僱的講師們就得不停地授課,且經常會面對當下的學期還未結束,新學期就因為有招到新生而開始的情況。除了面對學期重疊的挑戰,大學當局也必須符合馬來西亞學術資格鑑定機構(MQA)所限定每個講師可以教授的課程數量和學分。如果授課量超過了講師們可負荷的界限,課程協調人就得到處尋找一些純授課、不做其他學術工作的兼職講師來頂檔,讓課程教學活動持續運作。
一般上,沒有博士資格的講師都得教比較多的課,這一點在公私立大學都是一致的。倘若大學沒有想轉型成研究型學府的意向,講師們只專注在教書授課的工作還是可行的。尤其是主要靠學生繳付學費來維持運作的私立大學,這個生產力模式並沒有問題。然而,一旦大學領導決定擠入世界大學排名,只負責教書授課的講師想晉升的機會就變得不明朗了。因為想要在國內外排名較靠前的大學工作,講師們就得在授課的同時發表高素質的學術論文。沒有這些論文,講師們就只能週而復始地不斷授課,且晉升無望。倘若大學高層想加速轉型,直接聘用已有發表學術論文經驗的講師就是一條可行之路。
如今,國外一些年輕的大學(創立至今少過50年)或許是為了加入世界大學排名的馬拉松式長跑,進而在聘僱條件上設限,只錄取年紀35週歲以下、已完成博士的人員當助理教授。同時,也有大學註明只聘僱專做研究和發表論文但不必授課的研究助理教授。無論是哪一種助理教授,都可以被歸類為“青椒”群體。這群年輕青椒如果能夠一直達到大學預設的任務目標,就可以晉升為終身聘僱的副教授,不然就得在聘約屆滿時走人。 現在,這種運作模式也在我國逐步成型,我任職的依大就是用這樣的模式招聘外國講師的。
至於那些已經在大學裡孜孜不倦授課多年但沒有博士資格的中年講師(45歲至59歲),大多已經失去讓大學贊助修讀博士的時機了。如果在早期已獲得終身聘僱的長糧,就得祈求大學不會倒閉、被收購或者被合併,然後乖乖地任教到不能教書授課而退休為止。至於沒有長期糧票的,要嘛就趕快自費讀博士自我轉型,要碼就準備在聘約屆滿時走人,轉變為兼職講師。
本地大學講師所面對的困境不僅僅是疫情爆發所造成的,只是因為冠病鎖國導致長期依賴外國學生的一些大學在收入銳減後被逼轉型,才讓此困境凸顯出來。或許當下實行的純網上修讀博士、做學術研究和發表論文的風氣可以是這些講師解困之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