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28/11/2021

于善禄

南洋华侨

抢救戏剧

史料

于善禄

南洋华侨

抢救戏剧

史料

通往未来的过去——马华话剧的史料抢救与当代诠释/于善禄

作者:于善禄

最初听闻马来西亚的马华戏剧研究学者沈国明发起“抢救百年马华话剧运动”,是在2018年10月底赴吉隆坡参与“回返与重启——马来西亚中文戏剧论坛:1990年代迄今”的场合上,当时心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巨大的文化历史保育工程,不知要动用多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是对沈国明及他的工作团队而言,“抢救”先于一切,这是他对马华话剧史料的敏感度与危机意识,因为有许多史料的抢救是要跟时间赛跑的,尤其是还健在的戏剧前辈的口述历史,以及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散失的物质史料(如场刊、剧本、信札、海报、剧照、影音等),都可能一不留神就错失掉了。我完全可以理解沈国明对于抢救马华话剧史料的热忱与决心。

隔年(2019)底,沈国明带领心向太阳剧坊及一众工作团队,筹办了“马来西亚华文话剧诞辰100周年——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邀得亚洲各地诸多戏剧学者专家、前辈后进,齐聚于旧巴生路珍苑国际酒店,密集发表、研讨与分享,大部分的论文及发言都是聚焦在马华话剧的历史发展,另外有几篇触及非遗保护、仪式信仰、电影生产、戏曲传播、审美观念等文章。

ADVERTISEMENT

而去年(2020)一整年,沈国明则是在办完研讨会后,就来到台湾做研究交流,持续在台湾搜集台马戏剧交流的相关史料,遍访相关的戏剧学者,不时地发表研究所得,这段期间我一直能够感受到他的研究能量。他对于任何一丝一毫可能的线索,绝不放弃,始终相信史料存于民间,对于几乎湮灭不在的人事物,他就是有办法使其浮出历史地表,这点令人不得不加以佩服。然而,比较让我好奇的是,在当前的马华话剧界,有多少像沈国明这样的史料搜寻与研究者?史料研究与交流的情况如何?相关的研究资源充裕、畅通与否?

可惜我前年因为事忙而无法亲临他所筹办的研讨会,失去了一个可以和诸方学者先进、戏剧同好当面交流的机会;很感谢沈国明特地邀我写这篇文章,并提供了该研讨会的相关资料(也就是这本论文集的电子档)给我阅读、学习,让我虽然不在现场,却也能够感受会场讨论与交流的热络,诸多前辈的无私分享与动人回忆,中青壮辈从更多角度回望历史并予以当代的省思。研讨会议期间,会场还设有“马来西亚华文话剧百年史料展”(让我联想到2007年在香港的第六届华文戏剧节“华文戏剧一百年学术研讨会”,以及2010年在新加坡的“戏聚现场:新加坡华语剧展”研讨会,在研讨会的举办之外,同时都布置了史料回顾展),期待这些史料未来有机会继续公开呈现给大众,不管是透过编辑印刷、陆续出版,或者是转成数位档案,存成云端资料库,架设专属网站,供大众阅览,使得这些珍贵的史料,可以获得更大的运用功能,并作为进一步研究马华话剧历史的重要基础。

马华话剧与中国话剧的血脉相连

有了史料作为研究马华话剧历史的基础,当然马上就会牵涉到看待史料与诠释史料的课题,而诠释则会涉及理论、方法与视角的涵养。我认为史料的搜集、档案库的建构、诠释、研究与产出,要并行并重,尤其是马华话剧在地史观的建构与彰显,强调其文化主体性与独特性的同时,又要兼顾文化的驳杂与交融。

到马来华人的身分认同转移,多少也连带地影响马华剧人如何看待马华话剧的文化位置。在这本论文集中,有诸多文章都涉及“1919年情结”,也就是方修式地将马华话剧的起点与五四运动做强烈的连结,这样的连结,自有其历史事实,也有数十年来受方修影响的深刻痕迹,当然那也代表了早期马华话剧前辈受中国早期话剧的深重影响,有其复杂而深厚的文化历史情结。另外则有几篇文章提及1907年就有文明戏班在吉隆坡演出《徐锡麟》,不免令人将其与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茶花女》做连结,试图将马华话剧的活动史往前拉到与“中国话剧诞生”同年,增加马华话剧历史的纵深,不仅演出剧目以晚清革命志士为题,也更彰显马华话剧与中国话剧的血脉相连。除了1907年与1919年之外,另外还有抗日救亡(用的是较新的中国抗日史观,1931-1945)与文革崇左(1966-1976),虽然这四种连结,其时代背景、文史条件、政治景况不尽相同,这里头甚至还有与戏剧运动相关的左右派政治路线之争、戏剧抗争、政治逮捕行动,以血以泪以命写史,但大抵都是透过戏剧作为情感连结的媒介,深化马华对中华祖国(不尽然是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脐带。

在这条“马华—中华”的连结脐带之外,令人好奇的是,马来西亚位处中南半岛与婆罗洲之间,陆地与海洋之间,在历史上,曾有马来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英殖文化,甚至邻近的越南、泰国、印尼等错综复杂的东南亚文化,究竟有无或如何影响到马华话剧?影响的情态如何?这方面的描述似乎有在论文集中的一、两篇文章提及,不过多半着墨在戏剧语言的文化混杂表现上。

较无令人意外的是,研讨会锁定的焦点是马华“话剧”,所针对讨论的、所邀请发言的,几乎多着眼于“话剧”中的主题与情节,部分触及人物,少数讨论语言,至于“剧场化”的舞台技术、美术,导演的调度美学,表演性与身体文化,则几乎在讨论的范畴之外。总有种阅读之后的印象是,虽说马华话剧百年,但大部分的文章(甚或是回忆录)主要集中于1920年代至1970年代的人事物,1990年代以降则论者不多,想是戏剧范式的转型(paradigm shift),整个大趋势已是从“话剧”转向“剧场”,仅是一次的研讨会,大概也很难包山包海,期待未来再办以“剧场”为焦点的马华戏剧研讨会。目前的我,只能将2018年的“回返与重启——马来西亚中文戏剧论坛:1990年代迄今”,与2019年的“马来西亚华文话剧诞辰100周年——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想像的宇宙中,将其嫁接连结在一起;有趣的是,在历史的真实中,重复出现在两个场合的发表者并不多(如梁志成、蔡两俊、沈国明),至于有多少戏剧爱好者,在这兩个场合都全程出席的,除了徐墨龙之外,我就不得而知了。

非常理性而明确的学术观点

会中,韩劳达也提到了另外一种遗憾:“这次由马来西亚心向太阳剧坊发起的空前浩大的史料工程和国际戏剧学术交流活动,都没有这几个团体(实践剧场、戏剧盒、Toy肥料厂、十指帮、九年剧场)的人员参与。原因不外乎团体的领导之间平日缺乏联系,这点缺憾希望可以在今后的交流中得到弥补。”韩劳达和几位与会的前辈先进一样,都认为新、马本一家,新华戏剧与马华戏剧的发展历史自然也很难切割,他所提及的“几个团体”都是新加坡当代的戏剧团体,且后4个团体的主创人员或核心团员,几乎全部都曾参与过实践剧场,受郭宝昆的启发与影响很大,而后各自成团,据我所知,这些团体的领导之间并不缺乏联系,至于沈国明与他的抢救史料工作团队和这些新加坡团体的领导之间有无联系,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在沈国明抢救史料工作进度的布局之中,他会,他应该会,毕竟他现在都已经把搜集史料的触角,延伸到台湾来了。

除了前文所提到的“马华—中华”的连结脐带,以及所影响到的马华话剧的历史样貌(尤其是1965年以前)之外,我更想了解马华话剧的主体性与当代性。沈国明在他所发表的论文中,曾经对“何谓马华话剧”提出他的界定及看法,包括:【1】自英属马来亚(1785-1957)至马来西亚成立后(1963年以后)的华文话剧;【2】应涵盖东马砂华话剧、北婆华文话剧;【3】新华话剧对马华话剧的发展与影响;【4】马华话剧的多语状态(华、粤、闽、客、英、马等);【5】不同种族演出具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色彩的戏剧作品;【6】其他文字书写具华人文化色彩的戏剧作品;【7】演出研究与文本分析并重。他采取较为广义的认定,从历史、地理、新马关系、语言、种族、文字、文化、演出、文本等多维度的面向,却又精准地切中当代马华戏剧观照与研究的基本范畴,这是非常理性而明确的学术观点,不至于被情感主义所牵制。

抢救史料的文化工作应该持续进行,所搜集的史料更需要建档、管理、维护、保存、研究,进而透过展览、出版、研讨会、刊物、电子报、网站等方式,做推广与交流,这几乎是类似“台湾文学馆”(国立博物馆)、“表演艺术图书馆”(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所属)、“文艺资料研究及服务中心”(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所属)等机构在做的文化事务了,需要热忱、毅力、恒心、人力、时间、方法、空间、经费等。我相信沈国明及其工作团队,应该具备了大部分的条件,但也可想而知,在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预算分配下,马华事务要拿到相关资源,并不是太容易,即使有,也不可能太充裕;然而我却强烈感受到,沈国明就像唐吉诃德一般,坚持他的梦想,在能力范围内,一步一步踏实地往前行。

《戏剧:文学·历史·战争——
我们站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发声》新书推介礼

日期:2021年12月19日(星期日)
时间:2.30PM-4.30PM
地点:zoom

有意订购新书《戏剧:文学·历史·战争——我们站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发声》精装版上下册,定价RM160。义卖书籍所得,将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戏剧历史丛书”出版基金。2021年12月15日前预购者,享有全马免邮费。各种活动详情,可联络 “心向太阳剧坊”,电话016-2322693。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