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8:36pm 28/11/2021

叶福炎

华人文化

叶福炎

华人文化

叶福炎/被形塑的华人文化

作者:叶福炎

在一些公开场合的致辞中,很常会听到:华社有三宝,即华人社团、华文教育与华文报章。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3个文化中介者确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因此,倘若要深入探讨马华社会与文化的议题,它们几乎成为必备的基本常识。

不过,这方面的知识与论述产出并不多见(当然这里不计炒冷饭的文字)。从就历史知识的角度而言,它往往有赖于评论者的社论文章以及民间社团举办的常识比赛传播,并扩及到一般民众;相对来说,有系统且完整的论述甚少。

ADVERTISEMENT

林开忠《建构中的“”: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就是其中的经典论著,1999年由华社研究中心出版。该书从华人族群这一角度出发,借助理论工具将1970年代马华社会的文化焦虑问题化,作出深入的探讨。即使历经20年,这本书所具备的前瞻视野,依旧能够帮助我们检视马华社会的症状。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直接从该书的第三章开始阅读,也不会难以进入作者的论题。第一章关于族群与国家理论与第二章的华人社会的移民属性,它们都仅是作为写作的铺陈,以便能够帮助作者更聚焦于论题上。第三至五章才是论述重点——作者将华文教育发展历史的偶然性(最明显的例子即是现存的华文独立中学),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对国家政策所形成的族群政治的抵抗;甚至,华人族群背后需要华人文化支撑其族群特有属性,因此借由节庆、舞狮等元素形塑华人文化。

华族只发展有表演形式的文化?

不过,对于华教运动与华人文化的历时性讨论,作者也作出了不少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批评,即是华人族群为抵抗而只发展那些更具有表演形式的文化,不仅松动文化的边界(相对于精致文化),华人伦理道德的强调也成为其中的主导——因为它可以被言说、展演。

本书虽为一本学术著作,但是书中行文平易近人并不难阅读,而且也提供读者相当程度的思考问题。另一方面,马华文学作为马华文化的一环并未于书中处理,黄锦树也另撰〈中国性与表演性:论马华文学与文化的限度〉一文补足了书籍中的欠缺。读者可以对照阅读以获得更全面有关于文学与文化的讨论。

虽说华教运动是重要论题,但学者苏颖欣指出,2000年以降的华人(抗争)运动已慢慢转向以公民为基调,并更往跨族群的方向迈进。回过头来看,实际上这两种不同倾向的运动仍持续,而也得以窥见华人族群内部的差异。至于未来是逐渐走向分离或同一呢?有待时间来告诉我们。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