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錫克人(Sikhs),一般人的腦海中浮現高頭大馬、包頭的Singh;再來就是聯想到特定的職業,例如醫生、律師、法官、政治工作者、警察、保安人員等等。這些印象跟實際狀況相去不遠。我國現有的錫克人口不超過10萬人,佔我國總人口的大約0.25%;全球錫克人口大約2700萬。錫克人口的比率雖小,“能見度”卻相當高。
Sikh源自梵文shishya,意思是“弟子或學習者”。錫克人屬於印度人的一部分,原鄉是印度西北的旁遮普(Punjab),母語是旁遮普語。這個邦原本屬於印度,1947年印巴分家後,西旁遮普劃入巴基斯坦。一般人所說的旁遮普人(Punjabi),並非單單指錫克人,而是包含錫克教、伊斯蘭、印度教及其他宗教人士。
ADVERTISEMENT
根據記載,19世紀最早南來馬來亞的錫克人是Nihal Singh(也稱作Bhai Maharaj Singh)和Kharak Singh等。他們於1849年在印度推動反殖民抗爭,第二年被印度英殖民政府當作政治犯流放到海峽殖民地。
19世紀下半葉,為了協助Long Jaafar平定霹靂拉律(Larut,今太平)的動亂,Captain T.C. Speedy在1873年從印度引進95人擔任警察部隊成員,大部分是錫克人。他們是霹靂武裝警察部隊的先驅,之後逐步擴大到馬來半島的其他地區以及東馬,都在協助維持治安,例如1880年代錫克警察在森美蘭的日叻務和雙溪芙蓉服務。1857年石隆門事件之後,有13位來自新加坡的錫克人投入砂拉越的警察部隊。
檳城龍山堂邱公司和鄭景貴墓園都有錫克守衛的雕塑。擔任軍警和保安工作是錫克人具有代表的就業傳統。他們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我國的緊急狀態時期(1948-1960)。國家紀念碑的232位犧牲英雄中,有33位是錫克人。
隨著南來人數增多,錫克人開始興建寺廟,稱為Gurdwara,意思是“通往導師之處”。早期的錫克廟都建在警察宿舍附近,以應付錫克警察的宗教需求。最早的錫克廟是1881年建在檳城的康華利堡(Fort Cornwallis),其後霹靂、雪隆地區陸續出現錫克廟,都跟錫克警察有關。
錫克教的起始
錫克教(Sikhism)是15世紀創立的宗教,創教者是拿納克導師(Guru Nanak,1469-1539)。這個宗教發展過程總共經歷10位導師,從拿納克開始,到第10位是哥賓星導師(Guru Gobind Singh,1666-1708),之後就把歷任導師的核心教義,再融合印度教和伊斯蘭的一些宗教內涵,彙集成錫克教的聖典,稱作Guru Granth Sahib,以詩歌的形式呈現,總共有1430頁,5894句讚美詩。錫克廟供奉的就是這部經典,被認為是“永恆的導師”。
根據教義,錫克教男性必須具備5樣東西,稱為5K,作為錫克教徒的象徵,即:
留長髮(Kesh)、木梳子(Kangha)、手鐲(Kara)、匕首(Kirpan)以及短褲(Kachera)。那些追隨10大導師以及信奉錫克教經典,但並沒有保留長髮者,稱為Sehajdhari Sikhs,比如已故卡巴星、其子哥賓星等。
錫克男性的名字最後都有一個Singh字,即獅子;而女性的名字最後都有一個Kaur字,即公主,凸顯錫克男女威武與尊貴的氣質。
錫克廟的特色
錫克廟吸納蒙兀兒(Mughal)建築風格,有圓頂和城堡型外觀。馬來西亞的錫克廟比較多樣化,既延續傳統,也有在地化的轉變,例如吉隆坡陳氏書院附近,建於1898年的錫克警察廟(Gurdwara Sahib Polis, Jalan Balai Polis, KL),呈現本土特色。當時馬來聯邦的警察部隊超過半數是錫克人。
錫克廟有幾項元素是一致的,其中包括:
(1)錫克廟殿堂內沒有擺設椅子,信徒脫鞋進廟,男女分開,席地而坐;
(2)錫克廟沒有供奉神像或雕塑,殿堂的臺上擺著錫克教聖典Guru Granth Sahib;
(3)信徒或參觀者進入錫克廟,男士必須綁頭巾,女性必須披頭紗。通常錫克廟的門口都有準備頭巾和頭紗,以備參觀者使用。
(4)錫克廟前側面設置旗杆,通常以黃布包裹;旗杆的頂端是錫克教標誌,三角形旗幟隨風飄揚。
錫克廟不僅僅是宗教場所,也是錫克人的社教中心。1988年馬來西亞錫克廟理事會(Malaysian Gurdwara Council, MGC)正式成立。該會積極參與馬來西亞跨宗教諮詢理事會(Malaysian Consultative Council of Buddhism, Christianity, Hinduism, Sikhism and Taoism, MCCBCHST),致力於維護我國憲法所保障的各個宗教的信仰自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