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们在此前展开的一项非正式民调,接受调查的55人被询及在使用聊天工具交谈时,会否在对话里添加Emoji或表情包,48人选择“会”,另外7人选择“偶尔”,“不会”则为0,94.4%,51人认为Emoji、表情包在表达当下的心情时更为传神。
ADVERTISEMENT
这意味着无论使用的频率多少,Emoji、表情包已经融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里,成为交流的辅助工具,甚至有33.3%的人表示会因为表情包的选择较多而转用某个社交app。
那么哪些Emoji、表情包是人们聊天对话框里的“常客”?什么场合和时机需要它们救场?哪些又是避免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绝佳工具?
15岁的陈勇轩是名副其实的00后,可以说自打他们出生开始,便在Emoji、表情包环绕的世界里长大,对他们而言,Emoji和表情包在交流的时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身为辩手,能言善道自不在话下,在和我交谈的30分钟里,他表现出了思路清晰、口齿伶俐的特质,然而表达能力如此好的他却告诉我:
“如果你不让我用表情包,其实我会非常难受,我觉得我没有办法用文字很好地去表达我要说的事情。可能文字表达的内容很严肃,我需要用表情包来中和氛围。对我来讲,没有表情包会让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大幅降低。”
相比起本地工作党熟悉以及常用的WhatsApp,他直言,“微信”才是他与同龄人的主要沟通阵地。
“如果是我们跟朋友、同学之间沟通,主要还是微信。”
除了微信,陈勇轩亦发现雪隆一带的同龄人还会使用Instagram的讯息功能取代聊天app为首要交流管道。
“如果是要跟家长或老师沟通,就根据长辈的习惯,但是大多数都是用WhatsApp。”
提到他们青睐微信的原因,他给出的答案是:表情包和使用习惯。
“跟其他app比较,我觉得它最大的优势是表情包(丰富),其他功能其实区别不大。”
他介绍,表情包一般分成两类,一类是官方机构推出的卡通或真人肖像的表情包,另一类则是用户自制的,比如他们同学之间会用彼此的照片或自己的照片来做表情包。
“如果我要用同学照片做成的表情包,我会先询问他的同意。”
Emoji和表情包,更能精准传达情绪
在我们非正式的民调中,询及哪些人群是表情包“投放”目标,以及哪些人群是表情包“绝对雷区”时,最终得到的答案有些令人莞尔。
在家人、恋人、朋友、刚认识的人、工作需要接触的人、客户、上司、老师等这几个选项里,“朋友”毫无疑问是百分百被表情包轰炸的群体,家人(74.5%)次之、恋人(65.5%)位于第三,而“雷区”则分别是上司(50.9%)、客户(45.5%)以及老师(36.4%)。
陈勇轩说,表情包会经常用于同辈间的交流,特别是在微信聊天时会使用得更频繁。
“比起Emoji,我觉得表情包能更精准地表达我的情绪和感受。”
他认为,表情包是一种有助于对方理解自己真实情绪的工具,也能起到调适氛围的作用。
“尤其在MCO期间,我们很少有机会可以看到对方的五官、表情以调整聊天内容,所以我觉得表情包是很棒的(道具)。”
23岁的陈俊宏则认为,表情包于他而言不仅是打破僵局的神器,亦是可避免误会的工具,毕竟文字没有温度、没有语气,一句话在不同的人眼里,可以解读成一千种不同的意思,表情包或Emoji有助于精确传达情绪。
“有时候(小组作业)我会去问(组员)的进度,我个人会担心对方误会我在催促或不信任,所以在发完信息后会加上一个表情包。”
表情包是终结尴尬的神器
尽管许多人表示在与师长、上司交流时,尽量减少表情包的使用次数,但是陈勇轩跟老师结束聊天前,会发一个表现愉快的表情包。
“让整个氛围不会很尴尬。”
认为表情包是化解尴尬利器的人,并不只陈勇轩一人。调查问卷里问及什么时候会使用emoji或表情包时,49.1%(即27人)勾选了“打破尴尬的气氛”。
陈俊宏提到,每当群组里出现争锋相对,硝烟甫起的苗头时,他会甩出一些表情包缓和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
“真的挺有用的。”他笑说,“然后他们就会转移话题。”
他说,他们会更倾向于用搞怪的Emoji和表情包,动态图由于没法收藏,每回都需要特意翻找颇为不便,因此较为少用。
最让他觉得困扰的是,有些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使用同一个表情包,令人摸不着头脑到底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情绪?
由此可见他对于什么表情包出现的时间点与场合、如何利用,都颇为谨慎和严谨,可能也与他并非在Emoji、表情包时代出生、长大有关,因此在展开严肃对话时,他亦可以脱离图像或小黄脸的辅助。
“我在跟别人吵架的时候不会用,如果突然发个表情包给对方,他应该会疯掉吧?”
“有话不能好好讲”?
与陈俊宏一样,房翔燕也并非在Emoji、表情包世界长大的,却是见证Emoji、表情包诞生和变迁的一代。
许多80后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处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时代的交接点,手机尚未大幅度普及,电脑上网还需拨号连线,可以说是看着网络兴起,进而接纳改变或新潮流的一辈人。
因此,她对于这种“图像式语言”虽然可能已经“中毒”,不过并未刻入骨髓,可用可不用。
“其实是看人用。假设跟我对话的人没有用,那我就不会用。因为据我所知,有些人很讨厌这些东西,特别是不喜欢用LINE的人。”
“他们认为有话不能好好讲,非要用这些乱七八糟的贴图或符号。”
在本刊的调查结果显示,当群组里不断有人发Emoji,或频繁使用表情包、贴图或动态图的时候,就有多达44.4%的人觉得困扰。
由此证明,房翔燕的顾虑并非全无道理,当然,如果碰到同道中人,她便会疯狂“发射”表情包,与朋友“斗图”斗得不亦乐乎,彼此也会分享有趣的表情包。
“我个人觉得MCO期间使用的频率更高。有些愤怒无法用言语形容,就会像用表情包来替代。”
只是,上司和父母会被排除在表情包投放的群体之外,因为妹妹曾经在家庭的群组里发表情包,结果换来母亲的“?”,由此可见年迈的父母未必理解表情包的“幽默”。
“我觉得他们无法理解,所以就不要为难他们,最多就用普通小黄脸等基本的Emoji,确保他们肯定不会误会。”
她曾是一名记者,身为文字工作者,自然善于运用文字来表达,Emoji、表情包不过是添加沟通趣味的装饰品,可是在她看来,这些图像却成为部分人群交流的最大助力。
“有的人不会汉语拼音,或中文水平不好,很难找到某个字眼去表达,就能用表情包。但我纯粹只是想炫耀我的表情包。”她笑道。
相关报道:
【Emoji!给你脸色看/01】发个Emoji,读懂我的表情
【Emoji!给你脸色看/03】不用Emoji,你还能文字聊天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