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10:00am 04/12/2021

林金城

大展宏兔

VIP独享

滋味之美

岁月饼屑

米通

蓼花

麻蓼

麻通

林金城|歲月餅屑:麻蓼・蓼花

是福建泉州人嫁娶必備的傳統禮餅,此回在峇冬加里遇見,拆封一嘗,果然飽滿著傳統的味覺記憶。

經萬撓往北,以新古毛為終站,我們逐鄉逐鎮地展開“吃喝玩樂”的烏雪(Hulu Selangor)之旅。出發前做好對該地人文歷史的資料蒐集,往往讓旅程的知食深度延展,當碰遇突如其來的一抹風景,也有聯想的線索可尋,伏筆般,令旅程增添許多意外驚喜與收穫。

像瞭解方言群分佈,就是尋訪本地華人傳統飲食的一把鑰匙。沿途五十多公里的路程,多種方言語境的切換,從飲食,地方寺廟,人文風華,一一辨識出強烈的越境景觀;像萬撓(Rawang)街場這以廣東人為主的地方,就可以找到難得一嘗的百年粵菜;過了雙文丹(Serendah),烏魯音(Ulu Yam)的滷麵,峇冬加里(Batang Kali)的安溪嫁女餅麻蓼,便一再提醒我們已進入福建泉州人的方言世界。

再北上叻思(Rasa),新古毛(Kuala Kubu Baru),客家風情則透過市井鄉音四處流竄,加上後者是烏雪縣的首府,曾為英殖民政府的行政區,又是通往早年英國人避暑勝地福隆港的必經之地,所以可輕易從沿街的建築風格中品味出當年的殖民遺風,更從市井中的一杯咖啡烏、一客海南雞排,或一碟海南面裡,讀出早年瓊州人南來時多為洋人幫傭,及後來從事相關餐飲的蛛絲馬跡。

這回的意外收穫,除發現新古毛街上的海南飲食與該地殖民歷史的微妙關係外,更難得在峇冬加里嚐到久違新鮮的麻蓼與蓼花。

久聞鎮上有間老餅家,沒設門市,只專門接單製作這兩款福建泉州人嫁娶必備的傳統禮餅。以前多次路過都不得其門而入,這次卻碰巧在根記餐室品嚐其招牌芋頭排骨麵和家鄉生面時,老闆娘拎來一袋蓼花,說是瑞麟餅家寄賣的鮮貨。拆封一嘗,果然飽滿著傳統的味覺記憶。

是的,記憶便頓時回到童年。雖然我家不是福建人,但親友嫁娶時家裡偶爾也會收到這類禮餅,與我們所熟悉的“廣東嫁女餅”完全兩回事。蓼花餅在廣東話裡稱為,是新年應景食品,因此當知道這“竟然”是福建人的嫁女餅時,心裡多少感到費解。據說,若依照結婚禮俗,無論麻蓼或是蓼花,通常會做成兩種形狀,球狀的分派給親戚,圓柱形的則送給鄰居朋友,而平時就只有圓柱形狀一種。

所謂蓼花餅,一般指麻蓼與蓼花兩種。內心為質地酥鬆如棉絮的蓼胚,以糯米粉摻合芋泥蒸熟而成,冷卻後切以條形或球狀,經日曬徹底,再分多次不同油溫逐熱炸成;瀝乾後,再把蓼胚放進糖漿中充分拌勻,取出滾黏上炒香的芝麻就是麻蓼,沾上米花就是蓼花了。

同樣的東西,安溪人稱它麻蓼與蓼花,但在其他福建方言裡卻有不同的叫法,像莆田興化人就稱麻蓼為麻筒,福州人稱它麻芝,永春人稱之麻棗,臺灣人則寫成蔴與米。

於是,便欣喜的買了一大包回家,作為回味這趟旅程的憑藉。隔天知食友人到訪,喝茶聊天,一見麻蓼,大夥並不感到陌生,但都是記憶中的味道了,不免慨嘆自從西餅蛋糕取代傳統禮餅後,許多傳統口味已日漸被遺忘。

我笑說:慨嘆沒用,不如想些拯救傳統的方法吧!在臺灣,有些餅家以蓼胚黏上杏仁片,做成可口的杏仁;此外還有椰絲、綠茶口味什麼的。只有回到傳統,與時並進,創新反而守護了傳統!

為什麼我們的傳統不會轉彎,來來去去還是麻蓼與蓼花呢?

2007年8月8日完稿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