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看著一個個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是件值得喜悅的事情,希望未來可以為有需要的兒童付出更多。”
說出這番話的是教育工作者王婉儀。除了在工作上希望為兒童做得更多,她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也加入世界宣明會志工行列,希望自己一點點的付出能夠為兒童的世界帶來正面改變。
王婉儀助養4兒童
配合12月5日的國際志工日,王婉儀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表示,她會選擇加入世界宣明會的巡展,擔任志工,就是為了想將世界宣明會兒童助養計劃向更多人分享,也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她目前助養4名年齡介於10至12歲的兒童,分別來自蒙古、柬埔寨、越南和黎巴嫩。
“兒童是天真無邪的,就有如一張白紙,如果我們給予他們良好的引導,他們就能往好的方向成長。”
“當我親眼看到社區的志工為助養童及社區所付出的努力與關愛,真的很感動。”
王婉儀與丈夫育有一名兒子,隨著兒子獲取獎學金前往新加坡唸書後,她有更多的時間可投入志工行列。
在2019年9月初,王婉儀跟隨助養人探訪團前往蒙古探訪巴嘎諾爾社區,探訪了她在當地的一名助養童,也就是當時8歲的莫隆江。
“當我見到他時,才發現他原來是一個害羞、內向的男孩。為了打破陌生感,我請他使用我贈送的積木建造一個機器人。很快的,他的臉上出現笑容。我很喜歡見到他笑。”
曾為白內障少年籌醫費
除了4名助養童,至今讓王婉儀最為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患有白內障的17歲蒙古男孩。
她當時與助養人探訪團前往蒙古巴嘎諾爾探訪兒童時,遇見了這名男孩。
她說,雖然這名男孩患有白內障,但他擅長於籃球,贏得許多獎項,但如果不動手術,則會導致失明。
在得知這名男孩的情況後,王婉儀毅然召集眾人募集資金,為這名男孩籌集手術費用及術後康復費。
王婉儀真摯地說道,希望在自己還有能力時,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兒童,為他們創造生命奇蹟。
陳明森:施比受更有福
當志工逾20年受益匪淺
另一名受訪者是陳明森。他秉持著施比受更有福的信念,加入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的志工行列至今逾20年,多年來參與《飢餓30》籌委的工作。
陳明森目前是一家跨國電信服務公司的首席項目經理。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他積極參與救援、體育和政治組織的志願工作。
他在中學時期就熱衷參與志願團體,對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的志願服務則始於1997年的《飢餓30》活動。
他說,當時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的全職員工並不多。
“我留意到工作人員在活動前後都非常忙碌並且不停地工作,在那年的活動,我認識了其中一名工作人員,她邀請我在活動後幫忙數據輸入的工作。”
陳明森表示,也就是當年機緣巧合下為工作人員提供幫助後,就這樣開始了他與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的志願服務之旅。
在2005年,陳明森有幸被邀請成為《飢餓30》的倒數活動籌委,負責場地的安保及秩序,而他所帶領的志工也從一開始的30人增加到後來的150人。
長期參與志願服務需毅力
他坦言,長期參與志願服務需要具備毅力,曾經好幾次想放棄《飢餓30》倒數活動籌委的工作,重回普通志工的日子算了。
“但奇怪的是,每當有這想法的時候,腦海中就會浮現2004年南亞海嘯,我在前線救援時看到的那一幕幕,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喚回了我的初心,打消了放棄的念頭。”
回顧這20多年來的志工生涯,陳明森表示,一開始只是本著施比受更有福的心態去幫助有需要的一群,但後來發現自己受益匪淺。
“除了讓自己更有同理心,我比以前更珍惜生活和人際關係,尤其是對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