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老牌演員安東尼·霍金斯主演的劇情片《父親》(The Father, 2020)再度引起人們對失智症的關注。他演活了那個性格固執,隨著病情加重而變得多疑易怒的老父親。透過他與家人和照護者之間的互動,我們得以理解一名失智症患者的心理變化過程。
ADVERTISEMENT
有關失智症的文學和電影很多,我最早接觸的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的長篇小說《恍惚的人》(1972),故事描述為了照顧患有失智症的家翁,身為媳婦的女主人公所承受的身心壓力與困頓。這部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日本的老人問題,批判父系家庭制度。“恍惚的人”也成為不過氣的流行語,失智症患者的代名詞。
人是活在時間和空間裡的存在,一旦出現時空錯亂的現象,內心慌亂可想而知。失智症不挑人,管你是家財萬貫的達官貴人或市井小民,都有可能被盯上。失智症不是老人的專利,年紀不大的人也會中招。
改編自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原著的美國電影《依然愛麗絲》(Still Alice, 2014),就是以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為故事主題。愛麗絲原是名門大學的語言心理學教授,名氣如日中天。50歲那年,她發現自己開始健忘,方向感變差,會在自己熟悉的校園迷路,在演講途中突然忘記詞彙,在家裡找不到廁所。後來去看神經科醫生,被告知得了因基因突變而有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她的記憶一點一點地從腦中被抹去,致使語言、思考、判斷力等功能日漸消退,最終失去自理能力,忘了自己是誰。
還有韓國女星孫藝珍主演的愛情片《腦海中的橡皮擦》(2004)也很揪心,女主得病時才27歲。她知道自己敵不過病魔的入侵,即將喪失所有記憶與行為能力,於是忍痛不告而別,離開摯愛的丈夫。深愛她的男人發瘋似的四處尋找,終於在一家靠海的療養院找到了,可她已經完全不認識他,只是像純真的孩子般向他微笑。
無厘頭文化始祖周星馳在《功夫》有一句經典臺詞流傳至今:“記憶是痛苦的根源,你能不記得算是福氣了”。雖然搞笑的成分居多,卻有那麼一點哲理。記性太好不一定幸福,適當地選擇遺忘,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順風滿帆,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敗。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學習失去的藝術。失戀、失業、失婚、失去親人、失去健康……這些生命中的苦難,都需要我們勇敢面對。當然,其中最悲哀的莫過於失去自己。那些被困在時間裡的人,活在不為人知的時空裡,別人走不進去,他自己也走不出來,只能擁抱現在,活在當下。沒有人願意生病,尤其是失智症,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心去包容和體諒。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