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世界人口每年吃掉大約二百七十多萬噸魷魚。
個人從小就和幾位兄姐一樣,跟到外祖母和父親吃辣的偏好,總喜歡可以任意添加料理過的辣椒在湯底充辣的福建蝦面、咖哩面為早餐麵食,兩者相比,以咖哩面優先,因為魷魚。
ADVERTISEMENT
上世紀60年代,魷魚價格廉宜,居住同個甘榜的阿火叔售賣的咖哩面,與其他小販售賣的一樣,配有豬血、血蛤、豆卜配料,加上以辣椒拌炒過的魷魚細塊,給香辣的咖哩面添加另一層次的南洋風味。
咖哩面的魅力,哦,不!應該說依然保留魷魚作配料的咖哩面魅力,經常打破了過一甲子歲數少吃椰漿烹煮的食物的健康飲食觀念,至今每次購買時,還非得多付兩三塊錢魷魚加料不可。
小時候好奇,在我出生前已經離世的祖父祖母,是否和他最小的內孫一樣嗜吃魷魚?每逢過年過節、祖先忌日,母親都會準備雞、肉,還有魷魚配搭而成的“三牲”作為牲禮祭品,並且將沙葛和紅蘿蔔切成細絲加入魷魚絲、豬肉絲及香菇絲等配料烹炒的“魷魚炒”,祭祀祖先。
另稱“芒光炒”的“魷魚炒”,屬於娘惹菜餚,也是北馬一帶尤其檳城人每逢過年過節祭祖時少不了的祭禮佳餚。母親用魷魚替代鴨作三牲處理,主要省錢,並且可以留待日後作其他菜餚,或者配合蝦米、三層肉烹煮成魷魚粥,方便在某些繁忙日子,可以讓一家大小自行從鍋裡掏取食用。
翻開童年記憶,每年臨過年前大掃除,二姐煮的一大鍋魷魚粥,香氣四溢,令人垂涎,屋前五腳基成為沒有飯桌的飯廳,捧碗粥蹲坐地上狼吞虎嚥的家人,沒隔兩三個小時就手上一碗,好幾次遇上高處飄下灰塵或蜘蛛絲,不偏不倚掉落魷魚粥上“加料”的一幕,印象最為深刻。
每年農曆七月、八月,住家甘榜外菜市場的空埕曠地,為慶祝中元節和大伯公聖誕作潮劇演梨,附近一帶,尤以潮籍人居多;現已發展成新市鎮的天德園居民,提著矮凳椅子,拎著水壺零食,攜老扶幼全家出動。
那時候,不像現代戲臺上附有電子看板字幕,年輕觀眾大多不明白劇情內容,只因要陪家人,要不就是衝著林林總總的戲棚腳小吃;粿條湯、滷肉、四果湯、魷魚蕹菜等麵食小吃而去。
用腳車、摩托改裝成售賣冰淇淋、麻芝、囉也、燒烤魷魚的小吃流動檔口,分別散佈在戲棚腳周圍。檔口當中,圍滿人群爭相購買的燒烤魷魚,現場飄散開來的燒烤魷魚香味,最觸動人的嗅覺,遠處都可以聞到瀰漫在空氣中的魷魚腥香味道。
燒烤魷魚的小販以原狀及輾壓成扁扁長長的兩種魷魚讓顧客任選,要測試個人運氣的顧客,可憑只付1角錢(10仙)參與旋轉輪盤的魷魚遊戲,只要轉盤上的針停止在大約20個格子中唯一指定的號碼或魷魚畫像,就可以獲得售價3角或4角錢,附加一瓶類似“發達”青檸或葡萄口味汽水的魷魚配套,轉輪落空的人,業者以一小瓶莊汽水交易。
月前,周邊年輕朋友在熱議討論影視圈熱門話題的人氣韓國影集《魷魚遊戲》,我從旁回應:“魷魚遊戲”?我玩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