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天都有金粉傳類似這樣的訊息給我,我也儘可能的給予回覆,尤其是睡前或半夜傳來的,因為這代表這些事真的很困擾他,可能是找不到其他人述說,也可能是其他人無法給他一個讓他釋懷的解答。
ADVERTISEMENT
某天深夜,我在臉書收到這則訊息。我知道,還有更多人有著同樣的困擾,只是不好意思寫訊息來問,甚至不好意思告訴其他人,只能自己承受。所以我刻意忽略掉一些病情的資訊,避免掉一些可以做為辨識的資料,把我跟金粉的對話分享給大家。
“阿金醫師好,幾年前,我的父親在加護病房住了幾天後去世了。他要走的前一天,一直吵著要回家,他告訴每一個去看他的家人‘我想回家!’,但是,沒有人敢答應他。我們總以為等他情況穩定了、就可以出院回家了,然後再也沒有那一天。”
“我們在醫師發出病危通知時,有依照父親的意思簽下DNR,只是對於‘沒有帶他回家’,我們仍是非常自責,直到幾年後的今天,這件事都還揪著我的心。當時的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呢?”
如果你的心裡也承受著這樣的關卡,跨不過去,試著對號入座,看看能不能稍微釋懷,一點點也好。我是這樣回應他的(同時是在跟心裡有著同樣的結的人說):
每一位住進加護病房的老人家,都是想要回家的。只是在那個當下、治療正在進行的時候,無論是家屬或醫療團隊都不可能冒著風險讓病人回去。就算當時選擇回去家裡,在老人家喘、疼痛、各種不適的時候,卻沒有藥物可以舒緩他的症狀,只能看著他辛苦的往生,事後,大家還是會內疚與自責的。
待在ICU裡,至少在過程中都有止痛止喘的藥物輔助,沒有讓病人太辛苦,也算是努力到最後一刻了。當下“不能答應讓病人回家”的決定是不得已,也是為了他好。不過,最後家屬有遵照病人的意思,沒有進行CPR,也算替他做了最後一件事,多年後想起來也不會覺得遺憾。
我想,老人家都不會希望看到晚輩在幾年之後,還在自責這件事。他會感謝的是晚輩為他所做的努力、並且執行他的意願。更希望家人都能放下,快快樂樂的過以後的日子,替他完成他沒能做到的事,好比“你們能好好陪伴媽媽,就是爸爸希望你們幫他做的事。”
“感謝阿金醫師的回覆。今早,我又再次因為想念而落淚。誠如您所言,如果我們真的帶他回家,內疚的可能就是看著他痛苦的離開,那應該會是更深的自責感。
“謝謝您讓我對這件事有了更多的釋懷,我會學習放下,好好陪伴媽媽,然後期許自己跟您一樣,也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有善的循環。真心感謝!”
把每個選擇當成最好的選擇
無論是留在醫院治療或是把病人帶回家,家屬多半都會為自己當時做的決定感到內疚與自責,因為人都會“假設” 那個沒有做的“決定”才是比較好的。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活在自責與後悔的無限循環中。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選擇。每個選擇都很不容易,更何況是在ICU裡面,肯定都是生死關頭的“抉擇”。
有時候,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跟分析。如果沒有時間去了解,那就選一個可以信任的人。雖然最後決定的人還是你,但這個人會建議你可以怎麼走。
我在ICU裡扮演的角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家屬知道,經過討論、有考慮過病人的喜好、價值觀及他所在乎的事,才做的決定,都是好的決定,沒有對錯。所有“已經發生的事”都是好事,沒有“早知道”這件事。
(摘自《ICU重症醫療現場2:用生命拚的生命》)
ICU 熱血暖醫生陳志金 《用生命拚的生命》線上分享會
12月10日(星期五) 3PM-4PM
在大眾書局“POPULAR Malaysia”臉書
facebook.com/popularmalaysia 進行線上分享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