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默克爾任內,德國是華府眾多西方盟友中對華最溫和的國家之一。正是因此,默克爾一直被批對華不夠強硬。
ADVERTISEMENT
16年的時間,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呢?
在過去192個月,我國舉辦了三次大選、經歷兩次政黨輪替、首相也換了4次。然而在一個國家,生於2005年後的人可謂最特殊的一代,因為在他們降世時醫院牆上掛著一位女總理的肖像,即使他們多年後上了幼兒園、小學、初中,甚至上了高中,難以想象,牆上還是掛著同一幅肖像。
安哥拉·默克爾。
或許你會質疑,在位超過16年的世界領袖不乏其人——俄羅斯總統普汀、柬埔寨總理洪森、喀麥隆總統比亞……任何一人都能輕易超越默克爾。然而,在一個先進、西歐、民主國家,默克爾絕對是一個難以超越的政治傳奇。
然而在大選的慘敗,以及“紅綠燈”(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的代表色分別為紅、綠、黃色)聯合組閣談妥、德國新政府呼之欲出後,默克爾長達3年的黃昏時代正式結束。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這位“老媽”隱退後,民眾除了稍有不安和不捨外,更多的是懷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期望。
這是聯邦層面破天荒首現“紅綠燈”的執政聯盟,三黨此前在氣候、稅收、財政等國內政策上存在分歧,使得組閣談判一直停滯不前。
最終,三黨達成一個關鍵性妥協:親商和改革派自民黨掌管財政部、教育部和數字化部;環保色彩濃郁的綠黨主管對外關係、經濟與氣候保護部、環境部。至於總理大位、防長和其餘負責國內事務的部門則落到聯盟一哥——社民黨的手中。
新政府與前朝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傾向三黨平衡、根據專長各司其職,雖看似不穩卻富有活力;相比之下,在奉行自上而下模式的默克爾政府,除了基民盟外,其他執政黨的存在感和重要性並不顯著。
更重要的是,新政府承諾去碳、推進數字化信息化轉型等眾多改革方案,讓人們看到改變的希望。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樂見這種改變。
隨著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各國幾乎所有的新政府上臺後都會闡明對華政策——這是為了讓本國人民和企業心中有個底,以及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喊話。而上述三黨在組閣談判結束後發佈的聯合執政協議內容的對外關係章節中,不僅十多次提到中國,還首次提到了臺港疆問題,可謂是該國曆來涉華部分措辭最強硬的一份協議。而這些問題恰恰是北京所無法忍受的底線。
在默克爾任內,德國是華府眾多西方盟友中對華最溫和的國家之一。正是因此,默克爾一直被批對華不夠強硬。但隨著外長一職落入綠黨手中,這個缺乏與中國實際打交道的政黨領袖可能將奉行一般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外交,對華態度更加強硬。
只不過,如果德國有意提升自己的國際存在和影響力的話,就不能搞砸與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的關係,因為在氣候變化、經濟治理等國際重大挑戰上,柏林將意識到少了中國的支持,一切都難以成事。
實際上,莫斯科比北京更關注德國政局的變化。在德國-歐盟-俄羅斯的三角關係上,柏林處於一個極度尷尬的境地——歐盟指責俄羅斯策劃歐洲的能源危機,且近期似乎有意對歐盟盟友烏克蘭動手。而新政府會否延續前朝的北溪2號天然氣項目,以及是否在應對俄羅斯威脅上與布魯塞爾同聲同氣,都足以讓莫斯科屏住呼吸。
目前的關鍵問題在於,新政府該如何定位自己在現有的國際組織中的位置和利益訴求。由於上述三黨立場親歐,更有意保住自己在歐盟的主導地位,可以預見柏林未來在對外關係上將盡可能表現得更符合歐洲的利益,以此保持歐盟的團結和統一。然而這一切在北京和莫斯科眼中,或格外辣眼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