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吃香菜嗎?
香菜又名芫荽、滿天星,一般是用來作為主菜的提味作用,不管是吃火鍋、肉骨茶,還是家常小菜如蒸魚、滷豬肉,甚至只是普通的一碗豬肉粉,都能看到香菜的身影。
ADVERTISEMENT
因為具有獨特的香氣,所以香菜跟榴槤一樣,喜歡吃的人對它讚不絕口,不喜歡的人會避而遠之。如果香菜反客為主,從點綴品變成主菜,你會是興奮地尖叫,還是崩潰哀號的那個人?
報道:張欣薇
攝影:陳啟基、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視頻:陳愐壯
如果把香菜料理捧到馬拉妹面前,她會連尖叫也省略,直接用味蕾去感受香菜美味的實際行動派,因為:她是香菜控。
馬拉妹曾經在自己的臉書飲食專頁《馬拉妹出閘》,分享過一間售賣香菜鍋的冷鍋串串店,其實就是火鍋串串(碌碌lok lok),但湯底卻是與大量香菜一起熬煮而成,所以湯是綠色的,上桌時,湯鍋表面還有滿滿的新鮮香菜。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看到 “青BB”照片的那一刻,我有一種窒息的感覺。
是的,我是那個會把香菜喚成臭菜的另一派人。
“那貼文在當時可是引起很大的關注,文章有接近4000個分享!網友們都在留言處標註朋友,很多標註的朋友是根本不吃香菜,說看了我放的圖就想吐,當然也有人留言說自己是香菜控,表示一定要去吃,一時間兩極化的留言都在同一個貼裡,非常好玩。”
香菜是人們熟悉的提味蔬菜,形狀長得像小芹菜,葉小且嫩,莖纖細,因為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強烈味道,喜的極喜,厭的極厭,就跟榴槤、臭豆腐一樣,總是擁有喜惡立場分明的兩派人。
對於不吃香菜的人而言,一碗麵裡的幾片香菜無異於一鍋湯裡的老鼠屎,不喜歡香菜那股味道的人甚至不能和那些能接受香菜的人坐在一桌吃火鍋,共嘗一鍋肉骨茶湯。
我是那個會在用餐時特別註明“不要香菜”的人,如果廚師最後還是放了…… 雖不至於不吃,但就是會一點一點把香菜碎片摳出來,嘴巴若不小心咬到菜梗的部分,就只能拼命灌水,想把味道沖淡。
真心佩服那一些可以直接生吃香菜的人,未經過烹飪的香菜,味道可是濃烈得可怕!
基因決定你愛不愛香菜
“我想,我是天生就愛吃香菜的人。”馬拉妹說。
小時候跟家人在外面吃飯,點魚時總會有一小撮的香菜擺在魚肚上,那香菜的量很少,少到一上桌就會給大人用筷子夾走吃了。她想,那菜一定很好吃,因為大人們都不願意分給她吃。
“終於有一天,我鼓起勇氣搶在大人夾走以前先下手,大人都說我一定吐出來,我硬是不要,第一次的香菜初體驗並沒有很好,但可接受,後來發現,我天生就愛吃香菜啊!”
這讓我想起一篇網絡文獻:基因決定人對香菜的喜厭。
早在2012年時,美國科學家Nicholas Eriksson等人在《Nature》期刊發表了對於香菜喜好的研究成果。在上萬名的受試者中,他們發現,有兩個部分的基因影響了人對於香菜的喜愛度。
第一個基因是位於人類的5號染色體上的TAS2R1基因,這個基因左右人類對苦味的接收程度,苦味基因不同,人們對苦味的感受程度也不同,對於不愛吃香菜的人來說,吃香菜就像嚼臭蟲。
第二個基因是11號染色體上,用來感受氣味的OR6A2基因。OR6A2基因片段的差異,造成人們對於香菜中,醛類物質的感受強烈程度有差異,部分的人會聞到香菜中較強烈的肥皂氣味。
因此,有的人在食用香菜時,會吃到的是“肥皂、蟲、泥土”的味道。
不吃牛羊者,也不愛香菜
“這個基因的說法我聽過,但除了這個,我發現,如果是不吃牛羊的人,一般也不會喜歡香菜。”
馬拉妹補充,牛肉跟羊肉都屬於重口味的紅肉,雖未有實際調查,但根據觀察,普遍上可以接納“重口味”的人,感覺上,比較容易接受香菜的味道。嗯,我這個不吃香菜者,也確實忍受不了牛羊那股騷味兒。
嗅覺與味覺是每個人先天具備的感官能力,因此每個人對於相同味道的感受與喜好度都不一樣,這是可以理解的。除了所謂的基因,後天因素應該也會左右一個人的飲食習慣。
香菜對我而言,就像我食苦瓜,從不能接受到可以嘗試。以前,肉骨茶裡如果加了香菜,我絕對不喝,但現在可以接受,即便是偶爾誤食,也會咕嚕吞進胃裡。
據說,隨著年紀增長,味蕾也會變得更加寬容,很多食物都漸漸變得容易接受,也能嚐出其獨特滋味;就像人的個性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越趨穩定,對身邊的事也會越來越包容和理解。
解構香菜:它的出身
香菜學名是芫荽(yán.suī),最早稱為胡荽,原產於地中海地區,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將香菜帶入中國後廣為流傳。根據唐代醫學家陳藏器考證,最早這種香料被稱為“胡荽”或“胡菜”。但因為後趙明帝石勒是胡人,為了避諱就改為“香菜”、“香荽”,或是直接稱“荽”了。
說到這,還真有點尷尬,因為之前我一直把芫荽寫作芫茜。馬拉妹解釋,很多人都愛叫的芫茜,主要還是廣東人,因為“荽”字用廣東話念則是“衰”,很不吉利,於是就改稱較好聽的芫茜。
但其實,不論是芫荽還是芫茜都不好念,還是香菜(臭菜)更廣為人知吧!
馬拉妹原名叫曾智霞,曾是媒體人,目前在策展公司任職。自稱70後吃貨,平時就喜歡到處覓食,講飲講食,經營《馬拉妹出閘》專頁超過8年,邀她一起聊聊香菜這植物,看似找對了人。
“在外國常用的香菜有兩種:一種叫Cilantro或Coriander,就是我們我們常見的芫荽,味道很濃,還有一種叫Parsley,中文叫洋香菜,鬼佬芫荽、香芹、巴西里有分皺葉無皺葉二種,味道則較淡。”
兩種香菜樣子也有分別,Cilantro葉子較圓,Parsley的葉子較尖,營業成分也有所不同,洋香菜草酸含量在各類香菜中排行第一,反而是芫荽敬陪末座,但無論是哪一種,都很常出現在大馬的餐桌上,搭配著不同的料理烹煮或配著吃。
3大族群的香菜角色
她說,本地是美食文化大熔爐,若以三大種族來看,馬來族群和印度族群比華人更常使用香菜,尤其是印度同胞,來自香料國度的他們更是把香菜廣泛運用在各種料理中,像是印度煎餅常沾著吃的鷹豆糊裡,就有香菜,只是味道被其他香料掩蓋了。
“還有馬來人的羊羹、印度人的咖哩等,很多都把香菜磨成粉入菜,事實上,香菜就是香料的一種,只是我們華人比較常看到它的植物原形,覺得它是蔬菜。”
看來,很多不吃香菜的人,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把香菜吃進胃裡頭了。相比之下,香菜於華人餐桌上,多用於做涼拌菜佐料,或燙料、面類菜中提味用。
“這是由於我們的飲食中,很注重增香和提味,好比一碗麵煮好後還要加點蔥花炸蔥,當然,還有去腥除異味的作用,所以你很常會看到香菜廣泛運用在海鮮類,或者加入醬料混著吃。”
香菜不再是”綠葉“
如果想要在國內找到以香菜為主料理的食品,馬拉妹只想到那鍋香菜串串鍋。反觀在其他亞洲地區,特別是日本,香菜已經被推上一個神臺的位置,說成是排毒聖品,美容養顏一流,被一眾女士追捧,效應和話題性兼有,吃香菜成了潮流也是很自然的事。
香菜中的維生素B族、維生素C、胡蘿蔔素的含量甚至比其他蔬菜都多,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等含量也不低,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也比較豐富。但比起韭菜、芹菜這些可以單做成主菜的,香菜的地位明顯得更低。
“我們根深蒂固認為香菜只是點綴,不能是主菜,除了說是千百年來的飲食習慣大不同,也可以是我們不吃的人仍然佔大多數,自然不會有人特別去開發相關菜品。”
但其實,這也讓香菜市場更具商機,有許多有待發掘的潛力。
早在數年前,日本、臺灣、香港就有一股香菜經濟勢力正在發酵,看來是時候給香菜一個正名,讓它登上主宮位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