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善變的世界,我們唯一的解方就是“變”。這並不是要我們隨波逐流,那隻會讓社會繼續沉淪,而是當世界越處於混亂當中,我們越是要改變現有的思考框架和和思維模式,更加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和政府的政策表現。
ADVERTISEMENT
2021年即將結束。去年的我們對今年滿懷期待,認為既然去年都已經被疫情攪得天翻地覆了,今年不太可能更嚴重了吧?但事實證明,善變的世界不會讓我們“失望”,各種變化無常與其說讓人看見曙光,倒不如說是讓許多人只能想辦法苦中作樂。
疫情重新界定了普羅大眾的生活方式,然而這樣的改變所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好處,且越是生活於底層的民眾所受到的傷害就越大。無論是國內各種經濟數據統計顯示經濟放緩對民生帶來的衝擊,還是全球疫苗的嚴重分配不均,都揭示了人類社會一直以來被經濟發展所掩蓋的貧富差距不過是在粉飾太平。同樣是冠病的受害者,發達國家的民眾能受到檢測、隔離、治療,也能優先得到疫苗,而貧窮國家的人民則幾乎像是要自生自滅。
而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會使得人類社會的結構日益脆弱,經不起衝擊。如果說在冠病肆虐下,死亡只是一個數字,那貧窮帶來的便是因為資源分配不均而導致的排擠,連成為一個數字的資格都沒有。更令人難過的是,從去年疫情暴發至今,人類社會依舊沒辦法推動更多合作,自私和爭鬥依舊不斷髮生,整體結構變好的可能性也越來越低。
巨大的改變總是需要厚積薄發,然而疫情儘管成為許多問題的顯影劑,卻沒有讓人類社會一舉解決問題,而是一味通過科技來撐住目前的局面,意圖狗尾續貂。早在疫情爆發之前,社群媒體便通過滿足人們的社交和娛樂需求而席捲全球,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疫情更是讓社群媒體的影響力被成倍放大,尤其對尚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毒品般戒也戒不掉的存在。
柏林夏利特醫學院的全球性心理健康研究顯示,自疫情爆發以來,人們普遍變得更加焦慮、孤獨、無助,其中女性又比男性更嚴重。韓國首爾的調查也顯示,封城措施讓人情緒更加低落,輕生案件增加了兩成。各地的抗憂鬱藥物和舒緩焦慮的藥物銷售量迅速成長,藥廠的產量甚至趕不上銷售量。心理學家坦言,比起疫情,封閉和孤獨對人類群體的傷害更大,而且會隨著生活未能完全回到常態而持續產生影響。
社群媒體不斷蠶食每個人的注意力,通訊媒體讓工作時間變相延長,生活壓力讓人人都喘不過氣,社會競爭讓人人變得自私。許多婦女一旦懷孕便容易被辭退,工作不穩定讓家庭搖搖欲墜,教育的惡性競爭更是家庭揮之不去的夢魘。最可怕的是,當家庭面對問題,社會便會怪罪孩子沒學好、父母不努力,這樣的態度只會讓家庭更缺乏支持。
我國首相便直言,疫情之下我國的離婚率直線飆升,許多家庭也面臨極大的壓力。若是社會因為貧富差距而持續撕裂,窮人與有錢人之間持續拉開距離而無法互相交流和諒解,而作為社會最小核心的家庭和個人都要面臨巨大壓力,社會又要如何促進合作與共善?
面對善變的世界,我們唯一的解方就是“變”。這並不是要我們隨波逐流,那隻會讓社會繼續沉淪,而是當世界越處於混亂當中,我們越是要改變現有的思考框架和和思維模式,更加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和政府的政策表現。以往沉溺於社群媒體所帶來的歡娛,並一味接收各種訊息而不加思考,並不會讓我們擁有更大的韌性。亂世當中的我們更應拋開過往的成見和缺陷,發揮公民社會的影響力,才能度過重重危機。
除了遵守防疫措施、克己助人外,我們也應通過消費行為來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支持良心企業,鼓吹企業負起更多社會責任。若我們一直抱著科技和金錢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態度,而不在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平等,我們將在一次又一次的慌亂中逐漸分裂和消亡,而重視倫理消費和公民監督將讓我們可以展開由下往上的改變,讓社會擺脫利益至上的烏煙瘴氣,還人類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
改變可以來自史無前例的災難,也可以來自人類歷久不衰的智慧。人類社會本身就存在許多我們長期視而不見的問題,但我們也要記得,人類曾經成功抵抗多次疫情,也曾多次扭轉社會不公。一個人心惶惶的時代讓我們學會的是,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應由尖端科技和財富來衡量,而是我們在危難時刻是否還保有人性和善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