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10am 12/12/2021

安焕然

猪内脏

邊緣評論

河婆客家菜粄

龙川客家菜

黄梨炒大肠

马尼菜

安煥然.客家菜與在地化

安焕然

所以什麼是客家菜?既有客家之“大同”,也有在地化的“小異”。當然還有就地取材,再生產的創新菜和客家打造之意念。

ADVERTISEMENT

寫飲食文化,很有意思。〈大馬客家菜〉刊出後,即有臉書朋友從柔佛古來華人新村送來。還有臉友私訊說,待疫情好轉要邀我去東馬沙巴吃頗有地方特色的龍川客家菜。是的,馬來西亞客家人內部還分有大埔、梅縣(嘉應州)、河婆、惠州、豐順、龍川,各有自己的會館或同鄉會,廣東增城、鶴山也有客家人,此外還有廣西、福建永定的客家人,來源地域很廣,而且各有地方的差異性。相應的,其飲食文化在“大同”之中也有各自祖籍地緣來源的“小異”。

客家飲食文化的“同”是什麼?“異”是什麼?間中又有哪些互融和在地化的變化、再生產和地方性創新?客家人的飲食文化之“同”,一是要看其中國祖籍地“原鄉”菜系之承襲。馬來西亞客家人除少部分是福建永定、廣西,大部分皆源自祖籍廣東省。所以其飲食自然帶有廣東飲食文化的元素。但廣東飲食文化實際上至少有三大菜系,即客家菜系、潮州菜系和廣府(粵)菜系。而且基於彼此的地緣互動關係,三大菜系之間也有互融互滲。另一方面,從在地化視角來看,其飲食文化還與其他方言群(如福建)、其他族群(馬來人、原住民、土著)的互融或涵化。

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涵化現象。陳志明在《東南亞的華人飲食與全球化》之導言中就指出,中華文化的傳承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變遷中傳承,這也是一般文化傳承的規律。這些特徵尤其突顯在語言和飲食習慣這兩方面。後者飲食文化帶有涵化的創造。既有傳統承襲,也有在地化的菜色和融合菜,是“中國菜”的文化再生產,而一些飲食菜色更是一種身分認同的象徵。

這種現象同樣反映在我們的客家飲食文化上。在地化的飲食文化不是被動而是主動的文化傳承,也會汲取一些當地的東西(如採用當地食材),在文化交流中有創造和再創造。例如閩菜、粵菜和客家菜,在中國原鄉基本是不嗜辣的,但東南亞福建、粵潮和客家人飲食習慣卻是無辣不歡,包括客家菜,一般也偏辣。而在就地取材上,豬內臟是客家人的一般平民料理食材,在臺灣就有臺味薑絲炒大腸的招牌客家菜,但在馬來西亞客家人的飲食習慣裡,可能是早年多有種植黃梨,則有一道很“地道”的黃梨炒大腸的家常菜。其實馬來西亞華人其他籍貫,如海南人也有黃梨炒大腸這道菜,但本地客家人卻愛說這是客家菜。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顯然這是“在地化”的演變。

此外,客家飲食習慣也與其傳統的勞作和鄉區簡居,籬笆種菜的樸實生活有關。例如馬來西亞客家人有一道“吃補”的姜酒雞。這可能與前輩早年下南洋,在郊區需大量消耗體力勞作有關。雖然這道姜酒雞在中華料理各籍貫人家裡也有煮食,但客家卻是特別喜好,而成了“大馬客家”的招牌菜之一。另外,尤其是東馬的郊區客家人,還有一道就地取材,很簡單的馬尼菜(mani cai,sayur manis,在臺灣稱為樹仔菜)炒蛋。我之前一直以為這是一道客家人獨有的菜,但後來發現一些在以福州人為多的東馬砂拉越鄉鎮,福州人也愛以馬尼菜炒蛋。想來這是東馬當地鄉居簡樸生活的就地取材飲食料理。不過東馬客家人喜用馬尼菜做料理,或還在於其味重有關,就如同臺灣客家風味的韮菜炒蛋和愛用味重的九層塔做料理一樣(九層塔在東馬客家人的料理也是常用食材),應同出自其味香且味重的客家喜好有關。這又是客家飲食文化之“大同”了。

所以什麼是客家菜?既有客家之“大同”,也有在地化的“小異”。當然還有就地取材,再生產的創新菜和客家打造之意念。

ADVERTISEMENT

anhuarantankejiacai_pos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