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本》第四刊於今年12月正式面世。本刊主題以“穿梭”為發想,靈感源自21世紀以來南洋影視傳播的生產樣態,希望可以引領讀者趁此機會透過“線上交匯”,穿梭遊移於各國電影人的影視花園,並尋訪曾於馬來西亞影壇結下果實的同伴們,透過他們的敘說,提供全新一個重新觀看馬來西亞電影的角度。
ADVERTISEMENT
過去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千禧年後的世界除了依然牽制於政經文教等人類文明規範,也受到“病毒”的支配——從科技病毒“千年蟲”,到人體病毒如非典型肺炎、SARS等的來襲,均讓人措手不及。當這些“病毒們”入侵後我們才發現,它正重啟著人類文明秩序,而這都是大家必須面對的全新社會認知;其中能夠“再現”這些時代秩序變換中的人類思想與情感的藝術媒介,非電影莫屬——新時代的電影人通過電影製作來反思人性、思考社會,重新理解人跟社會的關係,創造新的電影語言。
時下的疫情蔓延,對於熱愛電影的觀眾來說影響是深遠的。觀眾被拒於電影院之外的幾近兩年時光,電影人也期待透過線上模式,包括線上影院、線上電影講座等模式,與觀眾保持互動連結。我們都知道,這是非常艱鉅的時刻。《無本》團隊正是因應電影迴響的渴求,在疫情期間商討方案,希望透過實體讀本的產出,敘述經歷冠病疫情的電影人與觀眾群的心情故事,以及影視生產的專業期盼。
本期《無本》邀請了多位海內外重量級作者編寫文章,專題“穿梭”部分包括髮掘馬來西亞電影新浪潮的重要推手荷蘭電影策展人Gertjan Zuilhof 的 The Kitchen as Metaphor——New Names in MalaysianMovies,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老師的〈從檳城到KL——記陳翠梅的馬來西亞電影工作〉,臺灣奇才大師電影迷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的〈Malaysia Mon Amour——記翁文仁〉,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新聞系、廣告系系主任王昌松老師的〈鐵皮屋中的吶喊:本土泰米爾語電影的困境與訴求——訪:Shanjey Kumar Perumal〉。
另外,本地新晉導演Ridhwan Saidi撰寫Kontur Sinema Malaysia (Dan Singapura): Dari B. S. Rajhans Ke P.Ramlee。前馬來西亞國家電影發展局主席Dato Kamil Othman的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以及Cine House Cinema創辦人陳志雲的〈戲院與疫情〉敘述影視業在疫情底下發展的想法。此外,雜誌也訪問了兩位大馬影壇之光廖克發、張吉安,請他們分享自身的電影創作歷程以及相關的工作回憶。簡言之,本期《無本》的呈現視角已跨越本土馬來西亞,邁向境外國際影視視野的編織工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